凱特王妃42歲驚傳罹癌! 「90後」將迎來癌症年輕化? 重症醫勸:遠離「6大風險因子」

| 日期:2024-04-12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潮健康/綜合報導

50歲以下中壯年罹癌風險增加? 「90後」竟出現明顯上升趨勢 英國王儲妃凱薩琳(HRH Catherine, Princess of Wales, 又稱凱特王妃)於今年3月23日在社群平台宣布罹癌,且目前正接受輔助化療,消息一出引發各界關注。不少民眾對年僅42歲的凱特王妃罹癌感到惋惜,事實上全球中壯年人口的罹癌風險正在增加?未來年輕族群的罹癌事件將不再罕見? 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表明,50歲以下的中壯年族群,罹癌風險相較過去確實有增加趨勢。《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刊載之研究曾分析來自44個國家的癌症人口,表明在1990年以後出生者,比起1970年後出生者更容易於50歲之前罹癌。 其中,年輕男性最常見的癌症是大腸癌,其他包括腎臟癌、肝癌、攝護腺癌與甲狀腺癌;年輕女性方面則是乳癌,其次依序為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和甲狀腺癌。以年輕罹癌總人數而言,最常見的仍為大腸癌(每年增加153萬人)與年輕乳癌(每年增加30萬人);令科學家擔憂的是,具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每年更是增加了6萬4千人左右。 根據研究進一步顯示,中壯年族群的罹癌機率,無論性別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年輕男性3年內(2017-2019)的罹癌風險就增加了6.5%;年輕女性則在10年內(2000-2019)增加了2.4%。

年輕族群該如何遠離癌症威脅?重症醫:6大風險因子要避開!

中壯年人口罹癌風險增加,其根本原因為何?黃軒醫師解釋,癌症的發生不僅與不良生活型態有關,環境變遷也可能是一大原因。總的而言,年輕族群應避免以下與癌症密切相關的7大因子:

1. 吸菸飲

除傳統香菸外,更多年輕人投入「電子菸」的懷抱,認為其危害遠低於香菸。自2018-2021年,台灣國中生的電子菸使用率從1.9%上升至3.9%;高中職生則從3.4%上升至8.8%;整體而言使用率於3年內從2.7%上升至6.6%。事實上,電子菸對人體可能造成多重危害,尤其「亞硝胺」成分可能與肺部、食道、胰臟或口腔癌症有關。

另外,酒精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而根據國內最新資料統計,過去一年內有67.76%的大專生曾經飲酒、在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者(一次喝6杯或以上酒飲)的比率高達14.39%。長期過量飲酒可能增加多種癌症風險,尤其是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乳癌和大腸癌。

2. 含糖飲料。

調查顯示20-29歲之人口中,每天飲用1杯以上含糖飲料的比率高達59.31%;30-39歲為22.40%、而20歲以下則是12.49%。亦有研究指出,若每天增加100ml的含糖飲料攝入,就會增加18%的總體癌症風險、或導致22%的乳癌風險上升。

3. 環境汙染。

其中「空氣汙染」和「殺蟲劑」都是增加癌症的已知風險。空氣汙染中的有害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被認為與多種癌症風險上升有關。另外,殘留在農作物和水源的殺蟲劑如防曬劑、滴滴涕(DDT)、靈丹(Lindane),也已被世衛組織列為可能致癌物。

4. 腸道菌群。

腸道癌症如大腸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胃癌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影響腸道菌群息息相關。研究顯示,腸道菌群的不平衡或紊亂可能與多種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腸道菌群失衡時,可能會導致腸道反覆發炎,長期損害腸道壁,並導致其癌化風險上升。

5. 肥胖問題。

已有不少文獻證實,肥胖會增加罹患多種不同癌症的風險,如

結腸直腸癌(增加40-50%)、乳癌(增加30-40%)、胰臟癌(增加20-30%)、

子宮內膜癌(增加50-60%)、卵巢癌(增加20-30%)、腎臟癌(增加40-50%)、甲狀腺癌(增加15-20%),以及多發性骨髓瘤(增加10-15%)

6. 睡眠問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熬夜行為、或涉及影響晝夜節律的的輪班工作歸為2A類致癌因素。研究指出,如果上床後要1小時以上才能入睡者,癌症死亡率會上升2.74倍;且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的最新調查,全台15歲以上者約有20-25%民眾深受睡眠問題所苦,約佔250-300萬人口。

最後,黃軒醫師呼籲中壯年族群,以上述風險因子來看,平時要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熬夜、不失眠、不吃甜食、不接觸汙染物等「六不原則」,並養成均衡飲食、固定運動的習慣,遠離癌症所產生的威脅。「如果沒有做到這些原則,就無須驚訝為何年輕族群的罹癌人口越來越多了!」

資料來源:

《為什麼:年輕得癌的人,變多了?》 -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Is early-onset cancer an emerging global epidemic?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延伸閱讀:

吃保健品不如看醫生有效? 研究證實:靠「2成分」降膽固醇

下場恐「越補越慘」

寶林茶室案真凶藏在「5種最毒細菌」之中?

重症醫示警:在「這場域」用餐中毒風險最高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