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最不適合喝酒?專家:普遍欠缺「喝酒基因」

| 日期:2021-03-31 | 責任編輯: 葉韋廷 | 分類: 專題報導

shutterstock / Via  shutterstock

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林明傑

國人飲酒問題比大眾想像的更嚴重,看守所有三成是酒駕者。筆者擔任家暴者治療師達25年,也參與輔導監理所的酒駕班,不少案主告知曾到精神科就診但療效不彰。為此,筆者研讀自然醫學與營養學,發現不少文獻早有指出,酒癮戒治的關鍵其實是營養,然而心理師所受的營養學訓練更付之闕如。

長期酗酒是惡性循環 恐與營養不良有關

爬梳以往的動物研究,1949年美國德州大學生化教授Roger Williams,以老鼠實驗確認患有酒癮的老鼠,之所以持續過量飲酒,是因為長期酗酒後導致營養不良,進而重覆、持續酗酒的惡性循環。

該實驗讓老鼠分別喝下列四種液體:水、酒精濃度百分之三(接近啤酒)、酒精濃度百分之十(接近淡酒)、酒精濃度百分之五十(近似烈酒),並且讓所有老鼠都吃相同的食物。

有趣的是,有些老鼠完全不喝酒,有些則染上酒癮。實驗者讓不喝酒的老鼠吃營養不良的食物,而染上酒癮的老鼠則補充營養──尤其是維生素B群。不久之後,原先不喝酒的老鼠開始喝酒,並有許多染上酒癮,而原先染上酒癮的老鼠逐漸減少酒量,甚至完全不喝酒。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適合一個人的正常飲食,對另一個人可能不然。其次,對營養需求超乎尋常者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也可能是身體處在酒精中毒狀態,才需要更多營養補充。第三,若營養獲得改善,酗酒的情形亦可能有所改善。最後,研究結論建議,補充維生素B群可能改善酒癮。

酒精代謝消耗維生素B群 恐神經退化與記憶喪失

為什麼特別是維生素B群呢?維生素是能幫助人體機能正常的物質,缺乏時不僅會失能甚至可能致命。其中B群是由八種關鍵營養素組成,包含維他命B1、B2、B6、B12、菸鹼素(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其中,B1、B3、B9與B12更關係到神經運作。

酒精因為是額外的碳水化合物,需消耗B1來進行代謝,故會導致維生素B1缺乏,造成疲倦、虛弱、嗜睡、頭痛、憂鬱。另外,酒精也會影響身體對B3、B9與B12的吸收,缺乏B3時可能會有狂亂、缺乏B9可能出現神經病變、缺乏B12時會有神經退化與記憶喪失。

肝臟在長期酗酒後會漸漸纖維化和硬化,解毒功能受到影響,體內累積著氨等毒素排不出去。一旦毒素跑至腦部,會造成肝性腦病變,導致肝昏迷,此常見於末期肝癌、猛爆性肝衰竭、嚴重肝硬化的病人。服用維生素B群

可幫助肝臟恢復代謝的功能讓身體輕快。日本醫師渡辺純夫建議,肝臟受到傷害時,脂溶性維生素存量會大幅減少,水溶性維生素也無法儲存。所以肝功能衰退的人需要的維生素會是健康人的2至3倍以上。

改善營養補充助戒酒 魚油鈣鎂片各有優點

近年來,筆者輔導酒癮案主時,會建議他們補充維生素B群,每個有補充維生素B群的案主,幾乎都告知身體變得輕快,是連住院幾次都未曾有過的感覺。透過綜合治療與輔導,一些案主原本要喝1至2大瓶高粱,後來也只喝1-2瓶啤酒,連酒駕班的心理課堂內容也漸漸能聽懂。事實上,藉由改善營養調整成癮行為不獨此然,台籍美國醫師李世敏,也以B群改善成癮與情緒浮躁的少年個案。

從Williams的酒癮研究,可以注意到酒癮的兩大問題來源,即是生化上個別化之缺陷,以及營養不良之惡性循環導致持續酗酒。補充維生素B群可能透過足夠營養改善,讓有家族飲酒史的酒癮者減少氨累積而減酒,或是幫助沒有家族飲酒史的酒癮者達到停酒目標。

改善營養缺乏的其他方式,還有補充深海魚油以及鈣、鎂。深海魚油對於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的保健預防,包括中國醫藥大學蘇冠賓醫師教授等學者方家多有研究,其化學成分進入體內後,會分解成EPA與DHA,可以抗發炎與補充神經細胞膜,筆者會建議早餐前吃B群與魚油。若是有失眠、抽筋,則可以在晚餐後與睡前,補充鈣鎂片,可使神經心臟穩定,改善睡眠與脾氣。

台灣人地表最不適合喝酒 安全「酒精量」最好再減半

一般人可以攝取多少酒精?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協作研究指出,正常的狀態下,每位男性每天可以攝入的純酒精量應不超過25克,而女性朋友再少一點,約15克。酒精比重為0.8換算成cc數,也就是男女各約只能喝30cc與20cc純酒精。換算成國人常喝的酒類飲品,男、女限度為啤酒(5度)600cc與400cc、紅酒(8度),500cc與300cc、維士比(10度),300cc與200cc、高粱酒(50度),60cc與40cc。

美國另有一種算法,是以一罐裝啤酒350cc純酒精14克或17.5cc為1單位,對其他濃酒之整瓶以倍數計算。小於65歲的男性如果每週飲酒量超過14單位,或在每次喝酒的飲酒量超過4單位,即屬於「飲酒過量」。女性或65歲以上成人,每週飲酒量超過7單位,或者每次喝酒場合的飲酒量超過3單位,也列入「飲酒過量」中。過去一年中曾有一次喝酒超過5瓶啤酒的純酒精量,就屬於「危險性飲酒」。

不過,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近半台灣人欠缺代謝酒精的關鍵基因「乙醛脫氫酶」,也就是有酒精不耐症,一喝酒就臉紅,比例全球第一。因此,筆者建議國人飲酒安全限量,應依上述酒量減半為佳。過去筆者多勸告大學生或酒駕、酒癮案主,切勿一周連喝四天酒,尤其超過3個月以上易造成上癮並影響睡眠。所謂「上癮」定義是越喝需求越多(容受性),或是不喝不行(戒斷性),甚至不喝酒就會身體發抖睡不著。

改善成癮行為的另一關鍵是自信心,自信心越不足者越難改善。筆者會鼓勵成癮者先釐清自己使用成癮物的動機是「增加快樂」還是「減少痛苦」,還是各佔幾成?若是為了「減少痛苦」,表示內心有很不舒服的事需要處理,可以介入情緒釋放療法,幫助改善自信、睡眠、情緒。呼籲國內關心成癮物議題的民眾都能一起幫助他們,讓他們的家人與社會更和諧、更安全。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