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林昱彣
面對天氣轉涼、以及即將而來的年末聚餐,大腦中想進食的念頭從未停歇,對於下定決心減重的族群而言可謂「如臨大敵」。若發現自己即使剛用完餐,大腦中仍充斥著「等一下要吃什麼?」、「我該不該吃甜點?」的拉扯性思緒,科學上將此現象稱之為「食物噪音」(Food Noise), 可說是不少減重者「卡關」的原因之一。

食物噪音和嘴饞有何不同? 打瘦瘦筆竟能讓雜念「關靜音」
越診所院長陳君琳醫師受訪指出,食物噪音與單純的「嘴饞」(Craving)不同,是一種持續的、非特定的內心辯論與難以控制的侵入性思緒,例如「我吃這個健康嗎?」、「蛋白質夠不夠?」、「還是明天再吃?」;嘴饞則是針對「特定食物」的強烈渴望,例如深夜滑到美食短影音、內心產生「我現在非常想吃炸物」的強烈衝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正值秋冬交替時節,氣溫下降會刺激「下視丘」,引發「生理性飢餓」(大腦想吃飽),目的是增加熱量攝取以維持體溫。再加上聚會、尾牙等慶祝事件頻繁,很有可能連帶導致「享樂型飢餓」(大腦想吃好),即便有飽足感仍想繼續進食,導致腦內的食物噪音越發明顯。
談到食物噪音,首先可釐清何謂「CIRO模型」,也就是人體從接收訊號至產生飲食行為的完整反應鏈。四個字母分別代表「Cue」(誘發因子)、「Influencer」(影響因子)、「Reactivity」(反應)與「Outcome」(決定)。陳君琳醫師指出,過去的減重衛教往往只聚焦於「O」(結果),並將失敗歸咎於「意志不堅」。「然而,CIRO模型證實,我們可以透過介入『I』(影響因子),例如充足睡眠、壓力管理,或使用GLP-1藥物等措施,從源頭改變整個反應鏈!」
瘦瘦筆如何關掉食物噪音? 醫曝關鍵:這2大腦區產生變化
陳君琳醫師表示,2025年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上發表的真實世界調查「INFORM」結果顯示,俗稱「瘦瘦筆」的semaglutide(司美格魯肽,GLP-1類腸泌素針劑),有助於將受試者腦內的食物噪音「強制關閉」。該藥物並非單純讓人「忍飢挨餓」,而是作用於大腦的2個關鍵區域:第一是「下視丘」,為控制生理機能的飢餓中樞,負責調節吃飽以維持生存的基礎生理需求,semaglutide能作用於此並產生飽足訊號。
第二則是「獎勵系統」,此為控制「愉悅感」與「成癮」的區域,semaglutide介入後,使大腦對原本喜愛的(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產生抗性」,覺得它們不再那麼美味或誘人。此前臨床試驗數據也證實,該藥物不僅減少了總體食量和嘴饞頻率,還顯著降低了患者對於「鹹食」和「甜食」的渴望。
semaglutide藥物介入的核心轉變,是讓使用者從「我想吃,但是必須用意志力忍耐(不能吃)」的痛苦拉扯狀態,轉變為「我打從心裡不想吃」的自然狀態。研究數據亦反映此現象:使用藥物前,超過六成的受試者覺得自己花費太多時間或整天都在想食物;使用藥物後,這兩項數據分別大幅下降至16-17%。

不只關掉食物噪音助減重 瘦瘦筆也兼顧器官保護作用
事實上,semaglutide不只在減重、控糖與降低食物噪音等方面效果卓著,近年來醫學界也陸續發現,semaglutide具有獨立於體重減輕之外的多重器官保護效果,例如對「心、肝、腎」三個關鍵器官都具有顯著的保護力。陳君琳醫師說明,此前「SELECT」臨床試驗也證實,semaglutide能顯著降低肥胖、以及非糖尿病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如心肌梗塞、中風)。
「更重要的是,數據分析顯示,心血管風險的下降,早在患者體重尚未明顯減輕的試驗前期就已發生!」SELECT臨床試驗指出,針對心血管事件降低的總體益處中,僅有約20%可歸因於「體重下降」的間接效果,其餘高達80%的益處,則是來自藥物本身的直接保護作用,該效益可能與semaglutide能夠幫助減少身體的「整體發炎反應」有關。

迎戰年末聚餐尾牙潮! 用這4招將「食物噪音」調小
面對天氣轉涼和接踵而來的年末聚餐,大腦中的食物噪音容易更加活躍。陳君琳醫師提醒,若民眾不想在無意間吃下過多的食物,應掌握以下原則避免熱量超標:
.穩定影響因子。做好保暖,多喝溫水、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讓身體不覺得處於「寒冷、飢餓」的環境中,可有效減少生理性的進食衝動。
.阻斷外在誘惑。謹記「眼不見為淨」法則,也就是不要在家中囤積零食;在飢餓狀態下,盡量避免逛夜市或經過氣味誘人的食物攤販。
.適度滿足慾望。過度的壓抑常導致反彈。允許自己適時滿足口腹之慾,例如一週安排一餐真正想吃的「排隊名店」美食,通常就能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感。
.抒壓管道多元。如果「變胖」本身會讓心情不好,那麼「吃」就不應該是主要的抒壓方式,而是用運動、社交、按摩、冥想等行為代替。「這就像用購物抒壓,如果家財萬貫就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一般上班族,就可能要謹慎理財,以免淪為『卡奴』!」
最後,陳君琳醫師呼籲,GLP-1類腸泌素藥物並非為減重的終點,而是輔助工具。若在使用期間忽視蛋白質攝取與肌力訓練,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反而會陷入「注定復胖」的惡性循環,並可能引發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等長期後遺症。無論是否使用藥物,管理「食物噪音」的根本之道,仍在於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正視壓力來源、確保睡眠充足,並找到「暴飲暴食」以外的多元舒壓管道,才是擺脫大腦束縛、實現長期健康體態的可行策略。
延伸閱讀:
不只穩糖、護心更減重! 醫揭密腸泌素機轉與對糖尿病患的「救命意義」
台灣破千萬人有肥胖問題! 專家警告:再不積極減重,恐提高200種疾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