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囊泡」!醫揭5大類必知處理法 遇見這種狀況得切除

| 日期:2024-09-18 | 責任編輯: 金圓哲 | 分類: 專題報導

健康檢查時,很常會發現囊泡,這可能讓人感到疑惑或擔心。然而有些囊泡並不會對健康構成威脅,了解囊泡的性質以及何時需要進一步處理是至關重要的。透過正確的資訊和專業建議,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管理這些情況。

98GQMX83TB4ZCWOKS000C.webp器官囊泡,要如何處理?(示意圖 / Shutterstock)

對此,黃軒醫師在其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5個常見器官囊泡的資訊及處理方式:

 

1. 肝臟囊泡

大約1%的人會長肝囊泡,女性更容易出現且囊泡較大。大多數肝囊泡屬於單純性囊泡,幾乎沒有惡變風險。除非囊泡過大,壓迫肝臟造成不適,一般不影響健康。

處理方式:通常不需要定期追蹤或治療,但若囊泡超過4公分並伴隨不適症狀,應就醫評估是否需要治療,如手術切除或穿刺抽吸。若囊泡超過4公分但無症狀,也無需特別處理。

 

2. 腎臟囊泡

腎臟囊泡的發生率比肝囊泡更高,尤其在中老年男性中較常見。大部分屬於無害的單純性囊泡,但也有少數可能是風險較高的複雜性囊泡。單純性腎囊泡偶爾會因過大壓迫腎臟,導致疼痛或高血壓。

處理方式:單純性腎囊泡通常不需特別處理或監測,即使囊泡變大也不必擔心。若是複雜性囊泡,則需定期追蹤,必要時進行手術。

 

3. 乳房囊泡

約三分之一的女性會在乳房中出現囊泡,但通常不會公開討論。哺乳期也可能出現積乳囊泡,這是正常現象。大多數乳房囊泡屬於單純性,無需過度擔心,但複雜性或復合性囊泡則需謹慎處理。

處理方式:單純性囊泡一般不需要切除,除非合併感染可考慮穿刺抽吸。複雜性和復合性囊泡則需根據BI-RADS分級進行進一步評估,若有惡變風險則需考慮手術。

 

4. 卵巢囊泡

卵巢囊泡分為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隨月經週期出現的生理性囊泡,這是正常現象。另一類則是囊性腫瘤,部分可能惡變。此外,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還可能發生巧克力囊腫。

處理方式:初次發現卵巢囊泡,特別是停經後的患者,應立即就醫,確認囊泡類型。如果懷疑是腫瘤,需定期追蹤,無法排除惡性時則應考慮手術。生理性囊泡大多無需治療,但若引起疼痛可藥物緩解。

 

5. 胰臟囊泡

胰臟囊泡雖不常見,但其潛在風險可能較大。部分屬於無害的真囊泡,其他則可能是胰臟發炎後的假囊泡或腫瘤樣囊泡,特別是超過3公分且伴隨胰管擴張的囊泡。

處理方式:若發現胰臟囊泡,應立即就醫,進行精確檢查以確定是否為腫瘤,並根據結果制定治療計劃。

 

當體檢發現囊泡時,建議盡早諮詢醫生,將自身情況與檢查結果交給專業醫生評估。是否需要治療及治療方式,應由醫生根據專業判斷決定,這樣才能讓你更安心。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