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年輕化? 6種「壞習慣」關係大! 打胰島素上癮恐洗腎? 醫師揭糖尿病「治療迷思」

| 日期:2021-11-23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內分泌系

shutterstock/Via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home

每日健康/

久坐不動加基因遺傳 糖尿病年輕人口漸增?

久坐不動不只易胖,連糖尿病也會提早上門?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維常醫師指出,不良生活習慣是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之主因,諸如少動多吃、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等,都會讓體重增加,造成肥胖和胰島素阻抗。另外,多基因遺傳也與糖尿病有關,若有家族糖尿病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糖尿病風險則會大大升高。

陳維常醫師表示,第2型糖尿病以往好發於中高齡族群,與胰島素阻抗或分泌不足有關。不過,近年也發現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原因與多基因遺傳、生活型態不佳有很大關係,如工時長、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習慣熬夜、日夜顛倒、飯後久坐不動,都可能是使年輕族群發生糖尿病的不良習慣。

年輕族群發生糖尿病,血糖控制甚至可能比中、高齡族群更不理想?陳維常醫師指出,青壯人口是社會主要勞動力,多需肩負經濟與家庭,更容易發生三餐不定時或生活作息紊亂等狀況,也更難遵守醫囑與規律治療。比如病人從事運輸、駕駛等高工時行業,吃飯及用藥時間難以固定,不僅血糖難以控制也會增加血糖波動之風險。

第2型糖尿病多隱性症狀 吃多喝多尿多別輕忽

陳維常醫師解釋,人體的血糖恆定是由相當精密的內分泌機制所調控,藉由胰島素、升糖素及各種荷爾蒙達到平衡。攝取過多熱量時,身體的血糖升高,會增加分泌胰島素而將過多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及脂肪等形式儲存。

然而,一旦身體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引起肥胖、胰島素阻抗和代謝症候群,甚至發生糖尿病。

陳維常醫師表示,「三多一少」是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徵兆,三多是指多喝、多吃、多尿;一少則是當糖尿病發生後,胰島素阻抗和糖毒性會讓胰島素無法被身體使用甚至分泌出現胰島素分泌缺損等情形而讓體重下降。

醫師提醒,第2型糖尿病在初期多屬於隱性症狀,病人也會自行解釋症狀原因,以為只是太累、睡不好、水喝太多等等。也有不少病人是因為感染、手術入院或施行健康檢查,才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

他輪班40歲就確診糖尿病 年輕族群更應及早控制血糖

陳維常醫師舉例,曾收治一名40歲左右,從事保全的男性糖尿病人。病人平時輪班工作,下班完只有吃飯、睡覺,也無法運動而越來越胖。因輪班關係,常常上班無精打采,他覺得可能是工作太累而幾乎不曾想過自己會得糖尿病。由於工作關係,病人表示無法打針,用藥順從性也不理想。此時必須再三和病患討論,在能配合病人生活型態下及不影響工作而使用長效藥物等方式來幫助病人血糖控制。

此外,大眾對糖尿病治療的迷思,也可能影響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陳維常醫師解釋,糖尿病藥物治療分為口服與針劑兩大類,是依照病人的共病和糖化血色素來選擇有效且對病患有利的治療方式。 目前研究指出,在糖尿病發病初期若能嚴格控制血糖,都可以減少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許多年輕的糖尿病人確診時,糖化血色素都已經相當高,這時就會介入長效胰島素,幫助病人盡快將高血糖控制下來。另外,目前有些糖尿病藥物對心腎有保護作用,在後續治療中也會選用這些藥物來幫助病人。

胰島素會上癮打了恐洗腎? 醫師曝錯誤迷思誤輕信

陳維常醫師強調,許多病人或家屬擔心一旦介入胰島素,就需要終身施打,甚至會造成上癮,其實是一種錯誤迷思。施打胰島素是為了讓已經過勞的胰臟得以休息,愈早將高血糖控制下來,對於後續治療和病人健康有更大助益。先介入胰島素控制血糖後,當胰臟狀態改善,可再改用口服藥治療。

另一種常見糖尿病錯誤迷思,則是施打胰島素會造成病人洗腎。陳維常醫師解釋,早期介入胰島素治療時,病人多已是血糖控制太差或糖尿病末期,腎臟機能大幅受損,甚至面臨洗腎,而此時大多病患只能使用胰島素治療,因此被誤解為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

陳維常醫師強調,及早穩定控制血糖,可減少病人未來發生小血管病變風險,因此,針對病人的血糖、年齡等狀況,適時介入胰島素等治療,一方面讓胰臟休息也能減低高血糖對腎臟損害,反而有助延緩未來進入洗腎的可能。

陳維常醫師提醒,糖尿病人應穩定接受治療、三餐定時定量、每周至少運動三天,每次30分鐘。運動量可分解為一天3次每次10分鐘,達到快走、慢跑、騎腳踏車之中等強度即可。此外,糖尿病人要減少宵夜、點心、含糖飲料等攝取,避免暴飲暴食造成血糖波動過大,有任何血糖控制疑慮,應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諮詢專業醫師。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