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治療方針:疫苗+皮膚關節雙主修!乾癬性關節炎四大症狀不再纏身!

| 日期:2021-08-30 | 責任編輯: 今健康 | 分類: 專題報導

shutterstock / Via  shutterstock

乾癬為體內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的疾病,發生原因尚無確切研究顯示。但不排除先天的家族病史與後天的環境、感染、創傷、壓力等因素影響。長庚醫院皮膚部陳俊賓醫師表示,乾癬為全身性發炎反應引起,除了皮膚病徵外,約三成患者合併出現關節炎症狀。若患者乾癬病灶位於頭皮、指甲、反轉型(會陰部、腋下等),或是面積大、範圍廣等,即屬於乾癬性關節炎高風險族群。有鑒於自體免疫所造成的關節傷害是不可逆的,患者除了關注皮膚上的病徵外,當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警訊時應及早就醫診斷。

不只指甲、香腸指、接骨點炎?腰痠背痛小心「中軸性關節炎」

乾癬性關節炎除了皮膚病灶嚴重外,疾病會侵犯指甲,常見症狀包含:點狀凹陷、角質增生、甲面變色等;以及周邊關節包含手指,腳趾、手肘、膝關節等患者容易察覺之部位,如四肢的香腸指(趾)與接骨點發炎,然而頸部、脊椎、薦腸骨等,也是屬於關節的一部分。陳俊賓醫師指出,中軸性關節炎是最容易被疏忽的一塊,患者常誤以為單純腰痠背痛或坐姿不良引起,其實是關節處發炎帶來的警訊。

治療策略因人而異 症狀未改善應向主治醫師反映

乾癬患者合併乾癬關節炎時,傳統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及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csDMARDs)治療。若治療三個月症狀無達到改善,則可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包括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IL-17抑制劑、IL-12/23抑制劑,與JAK激酶抑制劑(口服的小分子免疫調節劑)等對特定部分免疫系統更具專一性的生物製劑。陳俊賓醫師指出,目前最新臨床治療指引中便針對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選擇建議:若皮膚病徵嚴重與周邊關節炎症狀以IL-17抑制劑為優先選擇;出現指甲乾癬建議選用IL-17抑制劑與IL-12/23抑制劑;而中軸症狀的話則以TNF-α抑制劑、IL-17抑制劑有較明顯緩解症狀之依據。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申請生物製劑與進一步治療策略,皆需先經過照光治療與雙專科醫師診斷,建議病友可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及早控制症狀,預防關節不可逆的變形損傷生物製劑精準抑制發炎 緩解病灶防關節變形

陳俊賓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患者除了皮膚病灶嚴重,指甲與關節皆出現病徵,關節疼痛跟腫大的數目更高達24處,根據臨床治療指引使用IL-17生物製劑治療,成功在三個月內緩解關節腫大並降低疼痛,皮膚脫屑與厚度的問題也都完全改善。相較過往傳統治療,在穩定度與患者的生活品質都大幅提升。

醫囑:生物製劑使用與施打新冠疫苗無衝突!及早施打為上策

在國內疫情依然嚴峻之下,施打新冠疫苗成為首要之務,不少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擔憂治療是否會與疫苗衝突。根據國內外最新文獻,及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風濕病醫學會之建議指引,除了對疫苗的成分過敏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更應優先於一般民眾施打疫苗。陳俊賓醫師補充說明,正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在用藥上雖可持續接受治療無需調整,仍建議與主治醫師溝通目前病情狀況後施打。

陳俊賓醫師建議,患者在居家防疫過程中也可以輕度伸展為主循序漸進增加強度的適度運動。並針對紅腫熱痛的關節處,以冰敷緩解症狀;僵硬、痠痛時則以熱敷緩解。最後呼籲患者疫情期間持續並積極接受皮膚與關節雙主修治療,才能有效降低關節受損的風險。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108121311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