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步調加快、外食文化盛行,超加工食品的消費量在全球與台灣皆顯著上升。這些食品以方便、即食、保存久為主要訴求,如泡麵、冷凍餐、夾心餅乾與即食零食等。然而,在高度加工的過程中,它們往往失去了原有的營養成分,被糖、鹽、脂肪與各式添加劑取代。這樣的飲食雖能節省時間,卻也讓健康悄悄埋下隱憂。
根據資料顯示,經常食用超加工食品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18%,每增加 10% 的攝入量,風險還會再上升 7%。主要原因在於高鈉攝取。泡麵等食品的調味包含大量鹽分與人工添加物,長期食用會使腎臟過度工作,增加腎功能受損與高血壓風險。專家提醒,許多調味料成分容易令人上癮,導致攝入量在不知不覺間超標。
根據 2019年健保統計,台灣有超過 58萬人 因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臟病就醫。專家指出,這與長期高鹽、高脂與超加工飲食習慣有關。除了明顯鹹味的食品外,像白麵包、冷麵、餅乾等「隱形高鈉」食品同樣不容忽視。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食物,也可能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承受過多鈉的壓力。
為了降低腎臟疾病風險,專家建議民眾應學會閱讀食品標籤,選擇低鈉或未加工食物,並以新鮮蔬果取代超加工食品。特別是高血壓與糖尿病患者,更應定期檢查腎功能,及早掌握健康狀況。健康的飲食不是短期任務,而是長期投資;少吃一包泡麵、多吃一份蔬果,就是守護腎臟、守護未來最實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