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老越「多愁善感」? 《Nature》研究:老年人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

| 日期:2023-01-19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潮健康/編輯部

老年人更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 研究:6大腦區活動比年輕人頻繁

隨著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老」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近期刊載於權威期刊《Nature》之子刊物《Nature

Aging》的研究表明,老年族群在負面的社會情感事件(如觀看別人受苦的影片)影響下,大腦的「靜息狀態網絡」的調節與恢復將發生改變。

研究試圖探討一般老年人相較於年輕人的大腦活動,在社交情緒事件發生後,相關腦區的神經活動恢復到一般的水平狀況,是否相較比年輕人緩慢,簡稱「大腦恢復能力」。實驗利用正面與負面的影片,分別有高情緒張力和低情緒張力的影片內容,影片結束後紀錄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檢視大腦是否可以快速恢復到一般狀態。

結果顯示,老年人的大腦活動在高情緒張力影片後,相較於低情緒張力影片確實特定腦區活動,如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回皮質、左側腦島前島、右側額下回、顳頂葉以及右邊海馬迴有較多大腦活動;年輕人則在中央前運動區以及左側杏仁核有較多的大腦活動。

其中「功能性連結強度」與「負面反芻性思考」呈正相關,也就是老年人的負面反芻性思考程度較高,杏仁核和靜息狀態的腦區功能性連結也會越高,可能與思考上流連於負面情緒事件有關聯。研究認為,這將有助於了解老年人的同理心相關功能,以及在社會壓力下,情緒恢復能力較差的可能原因。

大腦靜息網絡比年輕人更敏感 老年人容易焦慮、憂鬱、反芻性思考

該篇研究的重要性為何?有哪些重點值得探討?臺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徐慈妤教授指出,研究發現杏仁核和靜息狀態的重要腦區,包括後扣帶皮層和內側前額葉,在老年人有比較高的功能性連結強度,這功能性連結強度與負面「反芻性思考」呈現正相關,可能與思考上流連於負面情緒事件有關聯。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張芸瑄教授也表明,過去探討高齡化的研究發現,高齡者在生理、體力、認知功能以及腦結構網絡等似乎都受到老化的影響。這篇研究特別著重在老年人對於負面社會事件在大腦靜息態網絡的相關性。

張芸瑄教授強調,在臨床經驗以及社區服務中,常可見高齡者面對過往的負面情緒事件有反芻性思考,而這往往與高齡心智健康有關(如老年憂鬱)。而這份研究結果支持老年人在社會認知向度的表現上,相較年輕人在面對負面情緒事件後的恢復特徵,與大腦預設網絡之表現有所不同。

然而,大腦不同迴路以及網絡間如何整合並透過行為表徵來呈現,以及與老化間的關係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徐慈妤教授表示,該研究是否可以實際反映老年人在社交情緒的大腦恢復能力?仍有許多部分尚待釐清。在實際生活上,老年人生活閱歷通常相較年輕人豐富,自然而然對於社交情緒反應也和年輕人不同,因此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大腦活動上有些微差異,實屬正常狀態。

老年族群如何避免憂慮狀況? 專家授5招調節情緒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張玉玲教授表示,過往研究往往僅著重探討觀看負面影片「當下」對老年人的影響,這篇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在觀察到具有較高焦慮、高反芻性思考特質的老年人,大腦「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與邊緣系統間的連結性,即使在觀看影片結束後短時間內(90秒),仍會持續活化。

「從科學角度來看,此結果有助於學術瞭解一般健康老年人在情緒慣性(emotional

inertia)的神經機制,以及開創未來進一步應用於神經退化族群早期偵測的可能性。」

這篇研究從由下而上(bottom-up)的觀點發現具有高焦慮或反芻思考特質的老年人,在接收到負面訊息後,大腦可能會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平復至平常狀態,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是接收到中性的訊息,老年人比年輕人主觀報告會有更多的正向感受。

因此,透過「趨吉避凶」的概念,例如減少觀看社群媒體中負面的影片或資訊,多接觸正向甚至中性的訊息(觀看勵志與歡樂影片)、日常活動(例如園藝,參觀展覽)與擔任志工等社會參與,以及透過像是正念練習的方式,加強由上而下的情緒調節策略,都能幫助維持健康的大腦並創造幸福人生。

資料來源:

「老年人大腦較易受負面情緒事件而改變」專家意見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延伸閱讀:

不只更長壽! 哈佛點名10招增加幸福感 降低中風、冠心病與糖尿病風險

太勤勞、缺乏認同、壓抑情緒都與罹癌有關? 心理師揭7大「癌症性格」

原文出處: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