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有徵兆嗎? 自行停藥會引起哪些問題? 定期治療有機會過正常生活?

| 日期:2021-12-30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精神系統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

每日健康/

思覺失調症為何發生? 與家族遺傳、後天壓力都有相關?

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近年來因暴力事件頻傳,導致民眾對思覺失調病患的恐懼上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邱一航醫師,與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勝傑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的疾病,主要是由於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也就是多巴胺系統的失常所造成。

邱一航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且具有「遺傳性」,若有相關家族病史,個案罹患思覺失調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根據思覺失調症的同卵雙胞胎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的其中一位罹患思覺失調症,則另外一位也罹患思覺失調症的比率高達50%。

張勝傑醫師補充,雖然血緣關係越近則同樣得到思覺失調症的機率越大,但並非有家族病史的人就百分之百都會得到思覺失調症;在帶有思覺失調症風險基因的情況下,往往還需要外在壓力事件的誘發,才會導致發病,而要多大的壓力才會造成發病則因人而異。


如何判斷思覺失調症狀? 「5情況」符合2種以上要注意

邱一航醫師表示,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的定義,思覺失調症患者會出現幻覺(較常為聽幻覺),且可能合併胡言亂語(如講話跳題、語句鬆散)、混亂行為等狀況,及所謂的「負性症狀」,例如面無表情、缺少幹勁。當以上5項症狀出現至少2項,其中妄想、幻覺與胡言亂語至少包括1項,當病程總長超過6個月,且影響到生活功能時,則符合思覺失調症的診斷。

張勝傑醫師表示,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期初期為思覺失調症的好發年齡,女性的發病時間略晚,在發病前可能會出現前驅症狀,如人際互動變得疏離、開始疑神疑鬼,或是疏於自我照顧且可能出現拒學、翹班等行為。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意即無法透過前驅症狀即推斷之後會發展成思覺失調症,但照顧者若發現個案生活功能上逐漸退化,就應該在早期積極地尋求醫療協助。


思覺失調症狀穩定後可停藥? 「不規則治療」恐使藥效降低、腦部受損

張勝傑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分為「急性期」與「維持期」。當個案出現妄想、幻覺及混亂症狀時,藥物的介入為所謂的急性期治療;當個案經過治療,症狀相對穩定後,則進入維持期,此時建議持續用藥,以預防再發。

邱一航醫師補充,維持抒壓習慣、尋求心理諮商等良好的抒壓方法,以及獲得親友支持,皆有助於病情的好轉。醫師也強調,藥物輔助仍為思覺失調療程中的核心部分,若擅自停藥或採取不規則治療,症狀復發可能性極高、且每次復發都會導致腦部受損;一度得到效果的藥物,經復發後藥效也可能將不如以往。因此醫師在開立處方時,都會特別叮囑個案切勿自行停藥,針對部分不願意長期口服藥物的個案,目前也有數種長效針劑可供選擇。


媒體「過度渲染」造成思覺失調汙名化? 醫師:產生偏見恐使患者拒絕治療

邱一航醫師強調,多數的思覺失調患者個性較為退縮、害怕與人互動、對自己沒信心;少數患者的確可能會有暴力行為,但因媒體過度渲染,造成民眾對心理疾病患者持有偏見與歧視,實際上思覺失調患者反而希望遠離人群、不受打擾,少數特殊案例其實不足以成為新聞。

張勝傑醫師則表示,即使少數思覺失調患者有暴力行為;沒有相關精神疾患的正常人,實行犯罪、暴力者更是多不勝數,不應將暴力行為與思覺失調症畫上等號。醫師認為,社會上對於思覺失調症的偏見愈嚴重,患者反而更不願接受自己的病症、從而拒絕治療,因此對思覺失調症的汙名化實是非必要之舉。


學業表現、人際關係因思覺失調受挫 他固定回診、病情好轉已可正常就學

邱一航醫師表示,4-5年前曾經有一位來自單親家庭的高中生個案在母親陪同下前來就診,經診斷後確定為思覺失調症。此時該個案的學業表現、人際關係方面都有顯著障礙,幸好在母親鼓勵下接受治療,病情也所有好轉,順利進入大學就讀。

之後該個案回診時,告知母親因腹膜癌惡化而病逝,母親生前不忘叮囑,每個月都要固定回診、接受醫師治療。部分思覺失調症患者常因無病識感或不規則治療而導致病情控制不佳。本個案在規則追蹤治療下,即將完成大學學業,功能上的受損也較過去輕微很多。醫師呼籲,只要發現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有認知異常或不尋常舉動,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並固定回診以避免症狀復發、加重治療困難度。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