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中風患者逐漸年輕化。根據國外媒體Heart報導,中風之後容易出現合併症狀,如吞嚥困難、失語症、認知障礙等,但許多人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情緒問題。
示意圖 / 翻攝自 Unsplash / Via https://unsplash.com/photos/zBsdRTHIIm4
中風後憂鬱的致病原因
研究指出,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中風後的第一年患上憂鬱症,變得容易哭泣、說話的頻率下降、睡眠品質下降、不肯出門做復健、不願意與人社交等。事實上,患者因為中風後,導致肢體偏癱或輕癱,再也無法獨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起居,需要他人協助,而且只能臥床、依靠輪椅協助等,使患者產生一種低落感。
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臨床流行病學家斯卡婭(Nils Skajaa)呼籲,在旁邊長時間照顧的家人或看護,應該多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如果懷疑患者有中風後憂鬱的可能性,應該立即尋求臨床心理師協助。斯卡婭也提醒,即使是身體看似完全恢復的患者,也需要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因為有時候造成憂鬱的原因並不是重大壓力帶來的社會因素,而是來自於大腦的損傷。
示意圖 / 翻攝自 Unsplash / Via https://unsplash.com/photos/F9DFuJoS9EU
憂鬱並非絕症 重視情緒障礙可及早治療
專家強調, 「中風後憂鬱和其他精神健康障礙,都是可以治療的疾病,只要正視並認真對待這些疾病,就能找出理想的治療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結來說,中風後憂鬱並不少見,若及早發現,透過藥物治療與家人的鼓勵和陪伴,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心態,化解憂鬱症帶來的負面影響。
原文來自: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