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被「米酵菌酸」汙染無從辨別?專家揭致命劑量:重新加熱、烹調也沒用

| 日期:2024-03-29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潮健康/綜合報導

米酵菌酸易導致嚴重食物中毒? 這些食物存放過久要注意 !

台北信義區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昨(28日)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初步調查結果,

檢方

化驗2名死者遺體後確實

驗出「米酵菌酸」毒素,與專家會議意見相吻合,也是台灣首見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究竟什麼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指出,米酵菌酸為一種「粒線體毒素」而非細菌,主要由抑制「腺嘌呤核苷酸轉運蛋白」(ANT,

功能為將腺嘌呤核苷酸從細胞質轉運至粒線體內部,從而參與粒線體的能量代謝過程)、而非電子傳遞鏈導致人體中毒。

1毫克劑量就可能危及生命? 米酵菌酸6大特性最棘手

米酵菌酸與嚴重的食源性疾病爆發有關,並普遍存在於發酵米製品、發酵玉米製品、發酵椰子製品與發酵薯類製品,或發泡過久的銀耳、木耳等食物中。經米酵菌酸汙染的食物大多不會如其他腐敗的食物發臭、發霉;相反地,其外觀、氣味和口感上皆可能與汙染前無異,人類食用前往往難以察覺。

研究指出,米酵菌酸的繁殖大致取決於2大條件:溫度與脂肪酸。米酵菌酸容易於溫暖環境(攝氏22-30度)以中性pH值生長;另外,在發酵的椰子、玉米等食物中含有高濃度的脂肪酸(Fatty

Acid),亦被認為是助長米酵菌酸繁殖的原因之一。以發酵椰子製品為例,其中的月桂酸、肉荳蔻酸和棕櫚酸就佔椰子油中脂肪酸的71.5-74.5%。

目前對於米酵菌酸致死劑量的說法不一,《食品毒理學手冊》曾稱1-1.5毫克的劑量對人類可能致命;另有動物研究指出,口服2毫克劑量的米酵菌酸,會使小鼠於2-5小時內死亡。澳洲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曾以椰子製品作為米酵菌酸的培養皿,結果顯示培養的第二天,其毒素產量就可能達到2-4mg。

誤食米酵菌酸恐在一天內中毒?出現「14大症狀」應盡快就醫治療

若不慎誤食受米酵菌酸汙染的食物,可能會有哪些徵兆?發布於《PLOS

ONE》的流行病學分析表明,中毒者可能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頭暈、虛弱、嚴重黃疸、肝臟腫大、皮下出血、吐血、血尿、尿量過少、神智不清、煩躁不安、抽搐、休克,一般而言少有發燒症狀。

分析指出,米酵菌酸的爆發通常發生於溫暖的夏季,因其耐熱性極強的特點,即使受汙染食物重新烹調,也無法破壞其毒性;另外,欲透過糞便等人體分泌物檢測米酵菌酸的可能性極低且非常不可靠,即便使用基因定序做鑑定,也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檢測結果。

如何避免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專家呼籲:日常6件事要做到!

目前尚不存在米酵菌酸中毒者的治療指引,意即沒有有效且能解毒的特效藥問世。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首都毒物中心」(NCPC)指出,死亡率為

40-100%;出現最初徵兆和症狀後一天內,可能會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新加坡食品局(SFA)也呼籲民眾,若想遠離米酵菌酸的威脅,飲食前務必遵守以下事項:

.避免在家中製作發酵的玉米、椰子、糯米或薯類等製品。需要嚴格的衛生規範或流程以降低米酵菌酸酸污染的風險。

在不確定其來源或安全性時,避免食用有關於米酵菌酸的任何食物。

如果需要浸泡銀耳或黑木耳,應適當冷藏並避免過夜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

發酵食品時應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

.在家自行處理食材時,務必生、熟食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感染風險。

若食物過期、變質

則必須直接丟棄。

衛福部食藥署提醒民眾,倘近日有於前述店家食用類似餐點產生疑似中毒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資料來源:

Bongkrekic Acid Poisoning From Fermented Food

Bongkrekic Acid: Safety of Fermented Corn and Coconut Products

Bongkrekic Acid—a Review of a Lesser-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

Epidemiology of foodborne bongkrekic acid poisoning outbreaks in China, 2010 to 2020


延伸閱讀:

紅麴從保健品變「毒藥」的關鍵原因? 期刊證實:「3種有害毒素」都會導致肝腎病變

寶林茶室案真凶藏在「5種最毒細菌」之中?

重症醫示警:在「這場域」用餐中毒風險最高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