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相當於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B肝導致的肝癌失去生命。 / Via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知道自己的肝癌風險指數有多少嗎?肝臟是沈默的器官,等到發現腫瘤通常都已經是晚期,而看似沒有症狀的B型肝炎、C型肝炎,其實就是造成死亡國病的最大元兇。
肝癌危險指數大揭秘!B肝比C肝更危險!
花蓮門諾醫院胃腸內科主任鄭穆良醫師說,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而B肝、C肝就是肝癌最主要的原因。「早期大約有9成的肝癌都是因為B、C肝,後來慢慢變8成,現在大約7成。雖然慢慢下降,但還是很高比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相當於每年有超過5千人因B肝導致的肝癌失去生命。
鄭穆良主任說,雖然B肝病友們看似沒什麼症狀,但只要發炎,就代表肝細胞正在被破壞。「一直發炎的肝臟就像一直在燃燒的肝臟,它會纖維化、再來就比別人更容易肝硬化,自然就變成肝癌高風險族群。」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死亡年齡中位數是70歲。鄭穆良主任說,大約往前推十年、約在55~60歲左右是肝癌的好發年齡。「但肝癌重視的是預防,在發生癌症之前,通常肝臟已經發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40~60歲的時候,特別需要定期追蹤,用抗病毒藥物介入就是最佳選擇。」
以鄭穆良主任所待的門諾醫院為例,目前列管的B、C肝病友大約有6000人,雖然交通不便,但醫師下鄉巡迴、宣導衛教,因此有6、7成左右的病友都進行定期追蹤,即使發現肝癌也都在早期,還能用積極性療法治療。
正確保肝!醫師詳解B肝治療4大迷思
很多病友認為,肝指數只要正常,就代表「肝臟沒事」,再加上平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因此缺乏積極治療的動力。對此,鄭穆良主任提醒B肝治療的四大迷思,強調積極追蹤和治療,才是B肝病友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
迷思1/肝指數正常就代表正常?
鄭穆良主任說,病毒濃度只要高,就有可能引起肝臟發炎,指數正常可能只是剛好當時沒有發炎,不代表其他時間沒有發炎。
迷思2/B、C肝沒症狀就沒事?
有B、C肝的人,不一定會有症狀,但肝臟可能已經嚴重發炎。鄭穆良主任說,除了要定期追蹤、積極治療,也需要注意生活習慣。如果還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肝硬化,建議及早用抗病毒藥物介入。
迷思3/現代人不會有B肝、老人才會有?
雖然台灣自1986年開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後,B肝帶原者數量下降不少,但推算起來,今年35歲以上的民眾多數沒有接種,B肝帶原者的可能性還是很高。鄭穆良主任說,35歲以上有B肝帶原的比例,男性約20%、女性約15%,相當於每5~7個人就有一個人是帶原者。
目前除了45歲以上民眾可以利用國健署免費成人健檢篩檢B、C肝之外,鄭穆良主任也建議35~45歲的人自行到醫院做健檢,部分醫院有提供40歲以上免費B、C肝篩檢的服務。
迷思4/B肝只要吃一次藥就會沒事?
鄭穆良主任說,身體的免疫變差了,B肝病毒就會跑出來,所以穩定、持續地服用B肝抗病毒藥物,更能預防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而現在的B肝抗病毒藥物副作用低、安全性高,病友可以與醫師討論後,按照病情、治療史、生活習慣、服藥順從性等方面來評估,選擇自己最適合的藥物與服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
預防肝癌該做什麼檢查?
而肝癌最可怕的就是「來得無聲無息」,鄭穆良主任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很難發現問題,因此只要有B肝或C肝,都建議要定期追蹤。
「國健署現在推『成人健檢』,其中有免費的B、C肝檢測,只要是45~79歲,不知道自己有沒有B、C肝,都能進行一生一次的檢查。如果已經發現有B、C肝,建議先到醫院做一次詳細檢查,接下來每半年做一次追蹤。」鄭穆良主任表示。
適合的肝癌檢查
抽血: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C型肝炎抗體(anti-HCV)檢查。
胎兒蛋白&超音波:建議一起做,也是肝癌高風險族群定期追蹤的最好工具。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