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健科,很多病人是來來去去,常常覺得患部不痛了,也不管是不是真的痊癒,人就消失了,但沒過多久又會出現在門診。一年前,34歲的劉老師在醫院附近的小學任教,因必須伏案改學生作業,未注意坐姿不良而罹患「上交叉症候群」,因肩頸痠痛、胸悶等不適前來就診,做了兩輪12次的物理治療,可能狀況有改善就未見她再回診。
沒想到日前又見劉老師出現在診間,卻是因為右手臂一舉高要寫黑板就疼痛不已。正常的肩關節能讓手臂完整活動舉到180℃貼耳朵的位置,但她開始對於要舉到能寫黑板的高度感到吃力。雖從主訴得以判斷是五十肩症狀,但詳細檢查其上背肌群的張力與肩胛骨協調性,發現可能是之前的上交叉症候群問題未完全解決,上半身肌肉力量處於失衡狀態,然後又缺乏適當活動,導致五十肩發生。
頸椎病大數據--5年
肩關節是全身結構活動度最大的關節,需要高度穩定性來維持人體活動之需要,與其連結的肌群、韌帶和骨骼相對複雜,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關節。研究顯示,普通人一生當中發生五十肩的比率約落在2%至5%,且其中有17%的患者在5年內另一邊的肩膀將受到影響。過去認為五十肩好發於40至60歲的中壯年,但近年的臨床經驗發現有愈發年輕化的趨勢,如能對疾病徵兆有所瞭解,將能及早發現、盡早治療,有助於縮短療程。
研究顯示,普通人一生當中發生五十肩的比率約落在2%至5%,且其中有17%的患者在5年內另一邊的肩膀將受到影響。/Shutterstock / Via www.shutterstock.com
好發族群:肩頸使用不當者&慢性病患者
易受五十肩侵擾的四大族群,最常見的莫過於上肢過度使用者,如長年做家事的中年婦女、手臂時常上舉的廚師、美容師、美髮師等職業人員,或游泳、網球類型的職業運動員,因超負荷量的使用,讓肩部的肌腱慢性發炎,引起關節囊發生沾黏。其次,生活習慣不良也是一大肇因,舉例來說,許多低頭族由於頸椎骨骼長期擺位不良,致使肩頸肌力不平衡,造成拉傷、勞損、發炎等問題,加速關節退化。其他像是抽菸、肥胖與低身體活動度,皆於臨床研究被發現和五十肩有關聯性。
此外,手臂骨折上石膏、鎖骨骨折上骨釘、因頸部骨刺或椎間盤突出施行脊椎手術、曾動過胸肺部手術的病患,因害怕疼痛活動度大幅降低,長期下來關節囊沾黏,亦可能誘發五十肩。至於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頭頸部癌症等慢性病患者,併發五十肩的機率也較高,被視為長期慢性病發炎的一種表徵;其中與糖尿病有關的研究中,更發現有高達6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產生五十肩的症狀。
臨床解密:肩痛數周應及早就醫
肩頸的疼痛與五十肩引起的疼痛,常令民眾混淆,多數患者初期會以為是過勞、抱小孩、睡覺忘記翻身壓到肩膀等因素所造成的肌肉痠痛,而忽略正在不斷發炎、增厚的關節滑囊,往往等到肩關節僵硬惡化到影響日常生活,連梳頭、穿脫衣服都有困難,才會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另外,有些患者的五十肩病因可追溯到年輕時的肌腱受傷,過去因搬東西、運動造成的扭傷問題,未做進一步治療而留下病根,多年積累而成慢性的發炎組織,不知不覺中手臂就抬不起來了。倘若肩痛持續有數周之久,應就醫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以免造成肩關節的永久性損傷。通常獲得妥善治療,再加上日常自主復健運動,持續約3到6個月後症狀便能明顯改善。
五十肩病程發展三階段
(1)活動疼痛:肩部區域除有緊繃感,進行日常動作時會從關節深處產生痛楚,想用手按摩也壓不到。有些患者因為覺得太痛了,而更不敢活動。
(2)角度受限:肩關節無法外轉、內轉及外展,等於所有動作都「卡住」了,過去做起來簡單的動作變得難以完成。
(3)睡眠壓痛:睡覺時若壓到患側會被痛醒,悶痛甚至會讓人痛到睡不著。以上為罹患五十肩最典型的三種症狀,其正式學名「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直接點出了病兆來源是從「發炎」演變成「沾黏」;當包住肩關節的組織──肩關節囊,因周邊肌群太緊與拉扯的異常張力影響,以致肩關節囊內部持續擠壓磨耗的慢性發炎狀態,最後形成兩大區塊的沾黏現象,一是關節內的關節囊萎縮、二是關節外的肌肉筋膜緊繃,內外交互影響下,使得肩關節的活動角度日漸縮小。
進一步探究「肌肉張力不協調」的原因,臨床上發現五十肩與頸椎症候群有其關聯性,甚至在不少患者身上發現「上交叉症候群」是五十肩發病的前奏曲。他們可能本身就有長期頸胸椎角度不良的問題,促使肩部肌群太緊與肱骨內旋引發圓肩駝背、肩胛骨周圍肌群無力或攣縮,逐漸形成上交叉症候群,連結頸椎、肩胛骨、肱骨三者的各個肌群無法正確協調的運作,加上筋膜組織張力異常,導致肩胛骨無法靈活的跟著手臂上抬,最終肩關節活動失調。從身體結構力學的角度而言,五十肩就是多個原因構成的「張力不協調」,肩關節被迫在「錯誤的角度」施力做動作,患者因為怕痛而不敢動,但越不動沾黏現象越加劇,疼痛指數也直線攀升。
因其症狀為肩部疼痛伴隨活動角度受限,故在美國醫界被稱為冰凍肩(Frozen Shoulder)。病程分為以下三大階段:
一、 發炎疼痛階段(漸凍期):疼痛約持續6至9個月。患者在剛開始可能只是在高舉或外展手臂時覺得不舒服,但隨著病程推移,肩部的痛楚、抽痛加劇,乃至夜間疼痛次數增加。一般多為單側疼痛,但也有患者雙側同時發作的情形。
二、 又痛又卡階段(冰凍期):患者因認為疼痛是「過度使用」所導致而減少活動,反倒使肩膀周圍的組織開始沾黏、逐漸僵化,進入肩膀又痛又卡的階段,同時肩部的周邊肌肉被迫代償性的增加旋轉度。此時期約會持續4個月至1年,患者日常生活的動作受到限制,嚴重者會出現肩部肌肉萎縮。
三、固化不痛階段(解凍期):當疼痛達到最高點後開始下降,活動角度慢慢增加,讓患者誤以為五十肩「自己好了」!但如仍未進行治療,將長久留下肩關節活動角度喪失、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頸椎全書─頸椎生病,疼痛就來!3C產品讓你的頸椎提早退化。奧運隊醫告訴你如何不開刀治頸椎》書封。 / Via 出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