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害的?確診就該隔離?破解2大思覺失調症迷思!

| 日期:2021-11-29 | 責任編輯: 今健康 | 分類: 專題報導

shutterstock / Via  shutterstock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醫師 / Via  今健康

每日健康

今健康/陳宇恩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神經受損性疾病,過去常見病友在當兵或考大學時發作,因此被認為「當兵當到瘋了、讀書讀到瘋了」,而且為了避免失控、傷及旁人,最好「關起來!」不過,這都是早年的錯誤觀念,醫師表示只要及早且規律治療,思覺失調症病友也有機會回歸社會,生活與正常人無異。

思覺失調症背後原因多 壓力不是絕對因素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表示,思覺失調症好發於15-25歲,這個時間點正好是我們人生比較重要的里程碑。大部分民眾都在就學、準備考大學或當兵,少數人則是畢業後準備要踏入社會,這時候如果無法妥善調適來自各界不同的壓力,這些壓力就可能變成觸發思覺失調症的加乘因子。

但,壓力絕對不是造成思覺失調症的唯一決定因子。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背後的成因相當多元,除了壓力,包括基因遺傳、環境變化、濫用部分可能影響神經的藥物,甚至感染,也都可能導致思覺失調症發作。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醫師 / Via  今健康

思覺失調及早治療 預防神經受損、預後佳

思覺失調症,故名思義是指在思考及感覺上有失調的情況,包括妄想、幻聽、幻視、焦慮與情緒控制不佳等,都是常見的症狀。早年國人對思覺失調症的認識較少,認為無藥可救,將病友與外界隔絕是最好的辦法,然而,隨著治療觀念與藥物研發的進步,思覺失調症病友也有機會康復,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2015、2016年《自然醫學期刊》一篇回顧文獻曾提到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機會之窗,內容指出在思覺失調症發病初期,如果能藉由適當的藥物治療,或者其他相關心理或社會輔導的介入,對於病友未來整體的表現大有裨益。尤其是藥物治療模式的早期介入,有助於穩定神經,防止神經過度受損,未來功能的維持及預後上也會比較好。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醫師 / Via  今健康

規律用藥穩控疾病 專家共識優先使用長效針劑

張維紘醫師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有1/3病友規律服藥、1/3不規律服藥、1/3拒絕治療的情況。為了提升病友的治療順從性,醫藥界陸續發展出口服、滴劑、長效針劑等不同的藥物劑型與治療模式,無論是哪一種劑型,只要病友規律用藥,都有助穩定控制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TSBPN)今年公布專家共識,建議思覺失調症病友初次發病就使用長效針劑。目前長效針劑有兩週、一個月與三個月一針等用法,病友只要遵照醫囑按時打針,維持體內有效藥物的濃度,都能將疾病控制在良好狀態。

張維紘醫師提醒,長效針劑的最大幫助是增進病友回診與就醫上的便利性,病友有較高的生活自主權,但為了穩定控制病況,如果病友選擇的是三個月一針的治療方式,建議兩次治療期間還是要回診一次,以便醫師確認與追蹤病況,必要時適當調整治療策略。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任張維紘醫師 / Via  今健康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