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海邊」真的比較健康! 15國研究曝:靠海居民健康程度高37.5%

| 日期:2023-06-05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潮健康/外電編譯

先前不少文獻表明,時常親近大自然的行為如看海、爬山,能夠促進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不過對於實際居住於海濱地區的民眾來說,其健康程度確實比都市居民更好?發表於《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文獻證實,無論是前往海邊看海、或居住於海濱附近,都與更良好的健康程度有關。

「住海邊」竟真的比較健康? 研究曝:靠海居民健康程度高37.5%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與英國艾希特大學、伯明罕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針對來自14個歐洲國家與澳洲居民展開調查,共計15,000餘名受試者納入研究。研究團隊透過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得知居住地與海邊的距離,以及個人健康程度的關聯性。 研究團隊在控制年齡、性別與家庭收入等變因後得到初步結果,即居住於靠近海濱處,居民的自我健康報告確實更佳。健康程度最高幅度的改善,發生於居住在距離海濱小於1公里或1-2公里處的居民,總體改善程度約為37.9%;至於距離海濱2-5公里或5-10公里、50-100公里者,改善程度則分別為6.7%、18.2%。 另外,居住在距離海岸1公里內者,報告自身健康狀態「非常良好」與「良好」的幅度,相較於居住於海岸處100公里處以上者,分別改善了1.22倍與1.06倍;相反地,居住距離海岸100公里以上者,報告自身健康狀態「一般」、「糟糕」與「非常糟糕」的幅度,比起居住於距離海岸1公里內者增加1.07倍、1.19倍與1.31倍。 值得注意的是,縱然沒有居住於海濱地區,每週至少前往海濱地區1次的受試者,健康狀況呈現「非常良好」、「良好」的幅度為從未去過海濱地區者的2.6倍與1.36倍。至於從未前往海濱地區者的健康狀況,呈現「一般」、「糟糕」與「非常糟糕」的幅度則分別增加1.30倍、2.13倍和3.29倍。 家庭收入與濱海居民健康無關? 住海邊無法弭平「健康不平等」 最後,研究則試圖釐清「家庭收入」分別對靠海居民與不靠海居民的影響。結果顯示,靠海居民的普遍健康狀況,與家庭總收入增加無關。這意味著無論是否曾去過沿海地區,較低的家庭收入都與較差的健康狀況有關,無法緩衝「健康不平等」的事實。不過,無論總收入高低與否,受試者皆能透過頻繁地拜訪濱海地區、或居住於濱海地區而達到健康的益處,天然的湖泊與溪流等水域或許也能提供類似的效果。 縱然該研究有樣本數較高、人口多樣性較高等優勢,但仍有其侷限性,例如居住於海濱地區者,可能也是頻繁造訪海邊者,這導致2大族群有高度重複性。再者,該研究採用受試者自我報告問卷,未來不排除使用更為客觀的數據,如受試者的就醫紀錄,作為評估其健康程度的依據。

處於藍色空間有助於心理健康! 專家指衝浪比爬山更「療癒身心」

綜合所述,事實上過往早有文獻指出海岸居民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性。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於《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調查了歐洲14個國家以及香港、加拿大、澳洲等地共15,000餘名受試者,發現長期處於海灘、河流、湖泊等「藍色空間」附近度過的孩童,長大成人後心理健康狀況會更好。

另外,美國聖地牙哥海軍醫療中心(NMCSD)也表明,先前研究認為在從事水域活動時處於藍色空間中,相較於登山時的「綠色空間」而言,更能使個人獲得平靜、情緒症狀亦能獲得大幅改善;其中衝浪活動(改善74%)比起登山(改善47%)或許更能緩解重度憂鬱症問題。

縱使諸多研究證實親近水域對於健康的好處,不過仍需提醒民眾,夏日戲水時應注意自身安全,孩童切勿在沒有父母看管的狀態下逕自戲水。成年人安排玩水活動時,也應慎選評估水域安全措施,切勿接進去禁制標誌的危險水域遊玩。戲水時應隨時警覺天氣變化,該撤離就撤離而不該僥倖逗留。

資料來源:

Consistent link between the seaside and better health

Coastal proximity and visits are associated with better health but may not buffer health inequalities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破碎的心? 丹麥研究稱多次分手與孤獨感 增加單身男性「死亡率」

做哪些運動最能抒壓? 研究解答:衝浪、登山效果顯著! 最多降7成重鬱症狀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