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郭家和
臺灣糖尿病人口破227萬 世界糖尿病日籲「瞭解風險」
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指出,全球超過十分之一人為糖尿病患者,且其中高達90%為第2型糖尿病,對此,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衛教宣導呼籲人們「瞭解風險、認識應對」(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最常見的糖尿病風險因子包括:家族史、體重過重、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年齡、高血壓、人種、糖耐受不良 (IGT)、妊娠糖尿病史、懷孕期間營養不良等。
糖尿病是胰臟功能喪失或退化,身體出現胰島素供應不足或細胞對胰島素利用能力下降,導致醣類、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異常,使患者血糖濃度上升或不穩定。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且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息息相關。國健署統計國人糖尿病發生率約為11.8%,預估全臺超過227萬人有糖尿病 。糖尿病最相關的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病變、眼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和動脈疾病導致的截肢,都造成社會與經濟成本的重大負擔。
從降低血糖到器官保護 糖尿病治療觀念四度「典範轉移」
隨著全球糖尿病盛行率升高,糖尿病藥物的發明和進展也是日新月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工作小組委員廖國盟表示,糖尿病最主要的治療目標是降低死亡、減少大小血管併發症、改善症狀,雖然整體目標不變,但治療觀念在二十年間已發生四次「典範轉移」。
廖國盟醫師指出,糖尿病治療最重要的研究是英國UKPDS前瞻性研究,確認了降低1%糖化血紅素可取得小血管病變風險降低37%、總死亡率降低21%的重要證據,這是第一階段「以控糖為中心」的典範。直到2015年發現,過度積極控制血糖可能會導致低血糖風險增加,整體心血管死亡風險上升的現象,反而抵消了降低血糖帶來的好處,這是「安全控糖並避免低血糖」的第二次治療典範轉移。
時間來到2018年,ADA(美國糖尿病協會)以及EASD(歐洲糖尿病專家會議)再度針對糖尿病治療發布重大變革,在治療前應優先評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以及慢性病風險,有相關風險時應將「器官保護」為最先考量,以具有器官保護實證的的GLP-1以及SGLT-2作為治療選擇。
然而,強調器官保護的同時,可能導致治療過程忽略肥胖及其他風險因子的重要性,因此2023年糖尿病治療指引正式宣告採取「去階層化」策略,重申器官保護、血糖控制、體重管理、心血管及其他風險因子應並重,糖尿病治療正式進入全方位評估器官保護、血糖與體重控制的時代。
糖尿病治療目標「去階層化」 GLP-1、SGLT-2重要性提升
「糖尿病治療觀念走到今天的『去階層化』,四個象限形成一個圓,表示必須以全人管理來看待,不能只偏重某一個面向,因此,既能保護心血管、又能控制血糖並且幫助體重管理的藥物包括GLP-1和SGLT-2顯得愈來愈重要!」
廖國盟醫師表示,以坊間多稱之為「瘦瘦筆」的GLP-1藥物為例,其適應症並非只是減重,還具有降低糖尿病死亡率12%、心臟衰竭11%、腎臟病風險21%等重大效益,除了控制體重及醫美用途,各界應正確瞭解GLP-1對身體其他器官的保護效果。尤其超過7成糖尿病有肥胖問題,而肥胖與糖尿病皆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對肥胖族群而言,控制體重有助於遠離糖尿病風險;而糖尿病達成理想體重控制,對血糖控制、器官保護亦有顯著助益。惟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者不建議使用。
廖國盟醫師表示,GLP-1主要副作用為腸胃道不適,包括噁心、嘔吐、腹瀉、便秘,在考量用藥效益之下,臨床多先以低劑量開始使用,緩慢調整藥物劑量,再搭配少量多餐、飲食注意細嚼慢嚥,少吃油膩食物等生活飲食調整,更有機會同時兼顧控制體重、穩定血糖控制及器官保護等目標。
資料來源:
糖尿病與我 - 衛福部國健署
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ABOUT WORLD DIABETES DAY - IDF
延伸閱讀:
糖尿病吃「鉻」種飲食穩血糖! 醫籲:「這兩樣」也是好幫手!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容易住院! 50%以上無症狀? 醫:善用CGM助血糖控制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