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經歷,在旁人看來,每一件都是沉重的打擊,作者卻不喪志,潛心佛法的她,對於生老病死,有著全然的接納。她「隨順因緣」,坦然接受照顧者的身分,同時抱著「藉境練心」的態度,積極迎接生活中的大小試煉──
當盡心盡力仍被責備,她選擇放下
告訴自己,他不是針對你,他在你身上什麼都沒有做,他只是展現自己給你看。你看過之後就立刻放下,也不要去回應。
每日被重複的照顧工作纏身,她藉機修行
面對照顧的辛勞,單純地去做,不要邊做邊想,做起來有多累。然後在這些俗務中,找出善心、善行的功德,把它們散播出去。
面對至親離去,她有不同見解
靈魂不是一個單一體,而是一個組合體。母親的離去,只是脫去肉體的軀殼,她的靈魂加入了我的群組,與我常相左右。
這些生活中的感悟,有情緒的觀察、有生命的探問,也有親人之間一路走來的相守相依。她將自身經驗撰寫成文,期盼讓面臨同樣困境的讀者,有另一個心靈出口。
回顧我近十年所遭遇的事情,若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幾乎都是災難。女兒的腦瘤後遺症,讓她有志難伸;母親中風失能,輾轉床榻四年有餘;先生又罹患了血癌。但是從靈性的角度去看,卻是一場又一場難得的歷練,彷彿都是來成就我的善因緣。我只要學習真誠地接納,不要抵抗、不要反駁,內在空間就會慢慢地呈現出來,讓我可以迴旋自如。累積下如此豐富多樣的轉圜路徑,行走人間自是通暢無阻。我再把這些寶貴的經歷分享出來,有緣之人自然心領神會,也能藉以排解憂慮、滋養心靈,豈不是美事一樁?這就是本書第一章:「福杯滿溢」的用意所在了。誰家沒有病苦的長輩需要照顧?誰家沒有陪病的晚輩需要慰藉?再沒有比這樣的畫面更尋常的了。重點是要將「因緣善了」「吃苦如吃補」的信念建立起來,才能在臨淵履薄的當下,依然層層提升、收穫滿盈。
信念就像一張濾網,你的能量在運作之前,都會先被它過濾一番。負面的網就會產生恐懼、焦慮、擔憂等情緒,使你的能量一點一滴消耗掉。有時候擔憂也不是壞事,它可以讓潛意識裡的隱患浮現出來,但你也要懂得去挖掘、去釐清深層的原因。好比說「我為何擔憂啊?」必須靜下來才會有答案,因為答案也藏在潛意識裡。記得在先生的病榻前,我就自問自答說:「你怕他一病不起嗎?」不會!我正好體驗一下當看護的滋味。「你怕他突然走掉嗎?」不會!我可以試著扮演寡婦的角色。這樣你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於是將憂慮從潛意識中連根拔除,換上無所畏懼的種子,正確的信念就慢慢建立起來了。
看一位照顧者如何,透過轉念,將漫漫長路上的艱辛,轉化為滋養生命的善因緣。/123RF / Via https://tw.123rf.com/
生活中難免有些心領神會的感悟,我不想讓它一閃而過,就花點時間把它記錄下來。好比我母過世之後,我感覺到她好像加入了我的靈魂群組,憂傷立刻化為了振奮。先生罹癌之後,竟然展現出幸福洋溢的樣貌,也讓我內心深深地觸動。原來人與人的緣分,都是自己預約來的,你沒有理由抗拒呀!這樣的一個轉念,當下就感覺非常的療癒。原來「家大業大」還有另外一種詮釋,就是你繼承的家產越多,你承擔家族的業力也越大。這麼一來,遺產官司還要繼續打下去嗎?凡此種種,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層層關卡,考驗著每個人的通關能力。衹要一個關口被卡住,就是剪不斷的煩惱重重。一旦取得了通關密語,就會一路順暢無比地走下去。在理解的過程當中,我覺察到有一股無形的愛在流動,讓每一個轉折處,都像上了蠟似的自然滑順,沒有絲毫的自我內耗或曲折困頓。我既然掌握了幾個通關的密語,有了真實的體驗,自然是要分享出來的。第二章真愛無價,大抵就是這樣的內容所組成。
管理大師曾說過一個指標,意思是:把你喜愛的事物、擅長的工具、以及社會認同的範疇,各畫一個貼近的圓,讓它們重疊在一起形成交集。三個圓的交匯處,就是你正確的、可以全力以赴的方向了。兩個圓的交匯還不太理想,會有失敗、耗竭、破產的危機。好比說:做你不擅長的事物,會以失敗告終;做你不喜愛的工作,會讓心力耗竭;做不受社會認同的範疇,會不斷燒錢直到破產。而我現在所做的,正好是三個圓的交匯。我每天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文字原本就是我喜愛又擅長的工具,而我所寫的作品,被文友們稱作是心靈雞湯,也受到大眾的認同。那就應當開懷地、盡情地去做呀!
女兒是個非常難纏的基督徒,但在我的接納與善解之下,慢慢開了竅,不但已經從我的負債變成了資產,還在許多地方啟發著我。所以我認為,基督教所謂的「相互成全」是有道理的,對方的不足之處,顯化在你的面前,你去修補它、圓滿它。在修補、圓滿的過程中,你有付出就有學習,有學習就有領悟。久而久之,自己的境界也往前跨了一大步。佛教所說的「相欠債」,大致也是這個意思,只是換一個方向來說,最終是殊途同歸的。如果你把有緣的親人擱在一邊,只顧經營自己的安樂窩,心靈境界毫無提升,鎮日奔忙於積攢財富,臨命終時發現一樣也帶不走,豈不被悵然若失、悔不當初的烏雲當頭籠罩?這就構成了第三章:「相互成全」的內容。
有位心靈大師曾說:「了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只要在死亡的前三分鐘,我過來幫助你一下,就能達到了。但若要在了悟的同時,又能保留住身體,維持身體的運作,就比較困難了。」所以修行不能等臨死前了悟,而是要在活著的時候不斷實修、不斷操練,熟習每一條轉化的路徑。換言之,就是拿到什麼素材,就用什麼素材來演練,因為那就是你今生的功課,經過大宇宙系統的因果輪轉,才跋山涉水地出現在你的面前。演練到最終,你會帶著心靈成熟的能量場,行走於五花八門的大千世界,活生生走出了頭腦為你編織的故事,將你滿溢的福杯,遍灑在廣袤的大地之上,那該是多麼溫馨又感人的畫面啊!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謝謝,讓我照顧你:從陪病相守、生離死別中,學會放下與轉念】
作者簡介:梁玉明
畢業於文化大學新聞系,於母校擔任助教、講師十餘年。潛心學佛三十餘年,期間曾擔任《禪學雜誌》主編六年、圓覺文教基金會董事十二年、祕書長三年、《圓覺天地》雜誌總編輯五年。擅長書寫心靈散文。
曾獲第一屆福報文學獎、第一屆及第四屆全球華人文學星雲獎、第三屆花蓮造福觀音徵文比賽獎、第四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散文創作獎、佛教蓮花基金會真善美生命故事徵文獎等。
2013年7月出版:《不怕,生老病死早知道》,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