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同理心」與性別有關? 小鼠研究:實體接觸能增加「利他行為」

| 日期:2022-10-27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動物也有「同理心」? 研究:雄性小鼠較有「利他行為」

對同類抱持「同理心」而產生利他行為,並非人類獨有,連老鼠亦然?社會性自私行為與利他行為的複雜成因,一直是科學關切的對象,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最新研究指出,小鼠是否做出「利他」或「自私」行為,受到對象是否為活體同類以及對象的熟悉程度影響。其關鍵在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的神經連結。

作者指出,相較於控制組的表現,雄性小鼠在碰到另一隻熟悉的同類時,更常做出利他行為,而在雌性小鼠身上沒有看到相同的結果。再從大腦反應分析發現,往前額葉皮質傳送訊息的杏仁核神經連結與利他行為有關;而從前額葉往杏仁核傳送訊息的神經連結,則調節了選擇自私的行為。

國內專家認為,該項研究為小鼠動物實驗,在人類的社會神經科學實驗中有更多更複雜的變項需要控制,個別差異大且難以捉摸。不過,這一實驗模式可提供社交障礙心理治療的方向,有助於深入瞭解社會情緒障礙的病因,尋找適合的治療解方。

性別、地位有差異? 實體接觸能幫助利他行為發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連正章指出,性別、飢餓狀態、地位高低、熟悉度、情緒狀態及是否喜愛社交,都會影響小鼠是否採取利他行為。其中一項有趣之處是,比起隔著透明隔板互動,實體接觸更能幫助利他行為產生。對照當今疫情人們多以遠距工作取代實體互動,對人類的社交及利他互助行為可能也多少產生影響。

不過,小鼠的「利他分食行為」是否與人類的行為相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而該論文認為小鼠可能有「同理心」的概念,但所謂同理心難以在實驗中量化,需謹慎判讀利他因子如何影響同理心,並調節利他行為的觀念。另外,性別及社會地位差異會影響小鼠利他行為的表現,同樣的差異是否也在人類群體通用,目前尚不清楚。

總體而言,該項研究建立了一個新的社交利他行為小鼠模型,可能提供未來檢驗用於改善社交障礙及極端自私行為藥物的另一種渠道。同時,杏仁核與前額葉相互神經連結下的神經細胞種類,也是值得後續研究的發展方向。

「二選一」時關係影響決策 人類「個體差異」難捉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鄭雅薇指出,這篇研究是將人類版本的樂捐實驗,改變成小鼠版本的「二選一」試驗,進而發現小鼠有時自私、有時利他的社會決策行為,端看彼此之間的熟悉程度、男女性別、社交接觸、自身處於飢餓狀態、社會階級地位、情緒狀態等。同時運用最先進的光纖和化學基因技術,進一步發現調控社會決策行為的神經機制。

不過,該研究指出會影響小鼠社會決策的因素,多限於小鼠與小鼠之間的關係,且得出之結論大多已是科學共識。以往經濟學的人類研究也證實相同因素會影響人類樂捐的動機。惟個體之間差異,仍是未解的變數。

鄭雅薇說明,從神經機制來看,小鼠會產生利他行為是由大腦的杏仁核與前額葉雙向連結所調控。杏仁核的側基底核神經元到前額葉的訊號,會調節偏向利他行為,反之,杏仁核神經元接收前額葉的訊號,會偏向自私的行為。

不過,社會神經科學的實驗,相較於認知因素有更多需要調控的複雜變項,因此「社會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障礙,往往令人卻步,當中個別差異更經常難以捉摸,加上人體實驗需要一定的個案數量才能達到統計差異,以避免產生偽陽性的結論。因此,該項推論是否同樣適用人類群體並通過再現性考驗,有待更多研究進行探討。

延伸閱讀:

別再亂罵人胖子!「體重歧視」影響身心健康 暴增60%死亡風險自戀者影響「職場氛圍」? 更不易遵循防疫措施? 研究曝常見「4特質」

原文出處: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