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非單一病!早期徵兆易被忽略 醫:6個月內腦力退化快就要小心

| 日期:2025-07-15 | 責任編輯: 每日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隨著人口老化趨勢加劇,失智症正逐漸成為臺灣社會不可忽視的健康挑戰。根據最新統計資料,目前全台約有35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約60%至70%為阿茲海默症患者,顯示出這項疾病在高齡社會中所帶來的龐大衝擊。

圖片網址

失智症不是單一病:類型多元,症狀易被忽略

失智症是一組以認知功能退化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包括阿茲海默型、路易體型、額顳葉型與血管型等多種類型。由於早期症狀如記憶力下降、性格轉變等容易與自然老化混淆,常被延誤診斷。醫界提醒,若於六個月內出現顯著腦力退化跡象,應立即就醫檢查。

血管性失智症:可預防的10%

約有10%的失智症屬於血管性,其發病原因與中風相似,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建議,透過控制慢性病、戒菸、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有助於預防此類型失智症的發生。

新藥與創新療法帶來希望

在治療方面,今年6月臺灣引進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雖然仍處觀察階段,但已展現出延緩腦部退化的潛力。另有基因療法與細胞療法等創新研究正持續發展中,為未來治療提供可能突破。

從醫療到照護:家庭與社會角色不可或缺

林芳郁醫師之妻、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女士亦曾公開分享照護經驗,強調早期發現與生活習慣改善的重要性。針對輕度認知障礙者,約有一半機會可恢復正常認知功能。她指出,對抗慢性發炎與身體衰弱,規律運動與營養飲食是延緩失智關鍵。

社會支持是抗失智的關鍵防線

失智症不只是患者本人的挑戰,更是家庭與社區共同面對的課題。專家呼籲,應加強社區資源整合與長照支持系統建設,讓患者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得到妥善照顧,並減輕家屬負擔。 

面對失智症,早期介入、全人照護與社會連結缺一不可。唯有全民共識與多元支持,才能讓臺灣高齡社會走得更穩、更有尊嚴。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