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 他上幼稚園驚吐:當人好辛苦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免科醫師心中最難治療的過敏疾病,而且多數病人都是在嬰幼兒時期發生。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姚宗杰秘書長表示,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年齡愈來愈早,有些孩子4、5個月來看診時,已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
姚宗杰醫師舉例,門診曾收治一位張小弟弟,身上陸續發生「過敏三兄弟」──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因為皮膚搔癢和病灶影響外觀,從小就面對巨大心理壓力,甚至在幼稚園時期就對爸媽說「當人好辛苦」,讓家長與醫師難過不捨。
異位性皮膚炎恐致「體無完膚」 兒童及青少年好發部位不同
姚宗杰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急性期症狀以紅疹為主,嚴重時會出現「流湯」滲液。進入慢性期後會開始苔癬化,以及左右對稱的典型狀況。症狀也因年齡有所差異,一歲嬰幼兒大多是臉部、額頭最先發生,再慢慢擴散到頸部、軀幹、四肢身側。在尿布以外的範圍都可能出現。
如果是大小孩或進入青少年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則以頸部、四肢軀幹為主,最常見於手肘內凹、膝蓋後側等部位。姚宗杰醫師指出,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的標準之一為「慢性」,在嬰幼兒是指2個月以上,一歲以上則是只超過半年,這表示,病人在確診前可能已遭受半年以上的折磨。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治療? 12歲以下不建議照光
「在以前,治療只有三招,基礎治療、局部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大概有一半的小朋友可以改善。」姚宗杰醫師表示,輕度兒童患者只要作好基礎治療與保濕,症狀有機會逐慢緩解。局部治療過去多以類固醇藥膏為主,要擔心長期塗抹會造成皮膚萎縮。
不過,仍有1/3至一半的兒童患者,不得不進展到全身性的系統治療,在過去主要以照光治療、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為主。姚宗杰醫師指出,照光治療在成年患者效果不錯,但兒童正處發育期,照光可能引起變黑、曬傷、老化、增加皮膚癌機率等風險,且需一年以上才有明顯效果。目前並不建議12歲以下的小朋友接受照光治療。
姚宗杰醫師表示,口服類固醇的治療效果好,但長期使用會出現月亮臉、水牛肩、影響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腸胃道出血、血栓、糖尿病、高血壓等副作用。因此只能低劑量短期使用,不建議超過一個禮拜,或可能改為口服免疫抑制劑。
然而,口服免疫抑制劑是「非選擇性」的壓制免疫系統,姚宗杰醫師指出,體內好的免疫、壞的免疫都會受藥物影響,還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白血球低下、貧血、血小板低下、糖尿病、高血壓、多毛症等風險。
姚宗杰醫師也說,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如果服用免疫抑制劑,必須定期檢測肝腎功能與血液檢查,造成病人要配合治療相對困難。
十年來兩大治療進展 生物製劑阻斷發炎最有感
「這十年來,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兩大進展,第一是局部治療,有非類固醇的局部免疫抑制藥膏。第二是全身性治療,有免疫標靶藥物可用,也就是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生物製劑。」
姚宗杰醫師說明,生物製劑是一種「精準醫療」,鎖定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如介白質4、介白質13,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達到控制病情效果,迅速改善病人的癢感症狀。
「從現階段研究數據來看,8成兒童病人打了生物製劑能改善症狀,而且沒有抗藥性,也不影響肝腎功能,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孩子來說,風險效益比值是很高的。」
姚宗杰醫師也強調,《2021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已將生物製劑納入指引,作為6歲以上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全身治療之一。
兒童異膚症治療首重風險效益 切勿聽信偏方恐致惡化
姚宗杰醫師表示,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採取「階梯式治療」,無論是輕、中、重度或極重度,都應作好基礎保濕並避免過敏源刺激物。輕中度患者以局部治療為基礎。中重度以上的孩子,在考量風險與效益之下,生物製劑的標靶治療會是第一線的選擇。
姚宗杰醫師提醒,外界多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只是皮膚問題,其實對兒童患者的心理壓力、睡眠品質、專注力都有巨大影響。呼籲家長有任何疑慮,應及早至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就診,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避免誤用偏方延誤治療,甚至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