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會得大腸癌?  家族出現「2疾病」風險高!醫:30-40歲要多做「這檢查」

| 日期:2022-08-29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潮健康/編輯部

余天之女余苑綺日前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去世,消息一出引發各界不捨。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佘冠旻醫師接受專訪指出,大腸癌遺傳比例約占整體致病原因2成左右,大抵上仍與飲食或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不過,若家族成員有相關突變基因,確實可能造成腸癌發生時間提前。

4375bc47374d621ed39192ad88b72cd2d97beb87

大腸癌出現「年輕化」趨勢? 有哪些相關風險因子?

佘冠旻醫師說明,遺傳所導致的大腸直腸癌大致可分為2種:其一為「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患者的大腸會長出數百乃至數千顆瘜肉,且最終容易進展為大腸癌。該類病人需在年輕時進行「預防性直結腸切除」,避免日後腸道出現癌變、進而導致大腸癌風險增加。

其二則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又名「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為家族成員中相關基因突變所致。一等親內於50歲前診斷出大腸癌,或超過兩代親屬有大腸癌病史,就要格外注意致癌風險。另外,林奇氏症候群亦與胃部、卵巢、泌尿道或子宮內膜等部位癌變有關,建議高風險族群採取基因檢測,及早揪出潛在的癌細胞並加以治療。

佘冠旻醫師也強調,以目前全球趨勢看來,大腸癌患者確實有年輕化現象,關聯性較高的因子可能包含高油脂、高熱量食物以及紅肉攝取過量;抽菸飲酒、少運動久坐導致肥胖等。呼籲年輕族群需留意日常飲食健康、並避免不良嗜好,以免損害腸道健康。

3e84863af01c6c130a1264fdfe72dcd5af2e966f

大腸癌位置不同症狀也不同? 貧血、血便、慢性出血要提高警覺

大腸癌發生位置不同、症狀亦可能不盡相同?佘冠旻醫師解釋,大腸癌多從瘜肉進展成惡性腫瘤,早期無明顯症狀;直至腫瘤不斷增大、並進展至晚期時,症狀會以發生位置不同而有所區別。如腫瘤出現於右側大腸(盲腸、與小腸交會處),糞便仍為水狀,管徑較大不容易形成阻塞,可能出現如腹脹、腹痛或貧血等症狀,甚至合併慢性出血、大便顏色變黑等狀況。

相反地,若發生在左側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處)時,則會以腹痛、解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等症狀做為表現。

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往往容易被患者誤以為單純腹瀉或痔瘡出血,若因而延遲就醫則容易錯過治療黃金期、導致癌細胞增生,治療也相對更不容易。

ea69fb9d050bf5321337e203f01520bfd56ddfbc

大腸癌晚期復發風險較高? 年輕族群如何預防大腸癌?

得過大腸癌還會復發嗎?早晚期是否有所差別?佘冠旻醫師指出,第一期的大腸癌,淋巴結轉移風險不大,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並定期追蹤,5年存活率可達9成左右。隨著病程進展至第二、三期,腫瘤惡性轉移的風險也越高,通常建議搭配術後輔助化療、降低其復發風險。

「大腸癌患者開完刀前2年,會採取3個月一次的腫瘤指數追蹤、2年後狀況穩定可每6個月追蹤一次;並定期做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較能完整掌握腫瘤的行蹤、降低復發的可能!」

至於年輕人如何預防腸癌風險?佘冠旻醫師認為,年輕族群警覺性普遍不足,當檢測出癌變時,病程往往已進展至末期;反而是老年族群一有不舒服就會有所警覺,更容易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年輕人解血便以為是痔瘡發作、便祕會以為是自己蔬菜吃太少。其實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

佘冠旻醫師表示,曾有一患者僅20餘歲就罹患大腸癌,此前誤認為是一般的腸胃症狀,因而延誤就醫,檢查後發現癌症已至末期,遠端轉移嚴重,不久後隨即去世。因此,若自覺相關腸胃症狀(如血便)未見改善,可能就得提高警覺。

年輕大腸癌仍有機會治癒! 醫師籲民眾多做「5件事」

國健署針對50歲以上族群免費大腸癌篩檢,而30-40歲年輕族群如何防範大腸癌發生?佘冠旻醫師建議,首先需先了解自身有無家族史;再視情況調整生活習慣。嗜吃油炸物、燒烤者,又有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應適度減少紅肉、加工食品攝取,戒除菸酒癮並多吃蔬果,養成定期運動習慣。

另外,也建議年輕族群在例行身體檢查時,可以加入「大腸鏡篩檢」,查看大腸內有無瘜肉,若無瘜肉則往後每5年定期追蹤。佘冠旻醫師強調,30-40歲患者若及早接受正規治療,仍有機會能夠治癒且預後良好;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可至大腸直腸科進一步接受檢查,將罹癌風險降至最低。


延伸閱讀:

余苑綺離世/大腸癌20%與遺傳有關! 風險因子、常見症狀一次看

【專家問答集】大腸癌症狀及高風險群? 吃哪些食物能預防?

發現息肉就是癌症嗎?

原文出處: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