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憂鬱的個案,家屬的支持也是相當重要的,適時地同理、傾聽、鼓勵、與陪伴。)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精神醫學部 李佳殷 主治醫師
「醫師,我覺得活著好累。」
陳小姐進入診間後,緩緩說出這句話。一旁心急如焚的家人,與她成了對比。這個月以來,陳小姐接連出現多次頭痛,胃口及睡眠品質都不好,整日疲倦提不起勁,連原本喜愛的小說,都無法再拾起。
陳小姐表示心情低落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每天除了疲累及失眠,也覺得自卑,感覺人生沒有希望,不曉得活著的目標與意義。工作也只是勉強打起精神,直到最近感覺已經沒有力氣再維持下去了,才被家人帶來就醫。
經過詳細的會談與安排身體檢查以排除其他生理疾病後,確立了憂鬱症的診斷,與陳小姐解釋病情與治療方向的選擇後,開始了藥物的治療,同時安排放鬆練習,減輕與憂鬱合併出現的焦慮情緒。
隨著每次的回診,陳小姐慢慢地可以談到最近生活的新動力,精神及專注力也逐漸改善,工作表現也可以符合期待。
回想這幾年來的持續情緒低落,讓陳小姐不免擔心未來,詢問:「醫師,我會好起來嗎?」
憂鬱症主要有兩個核心症狀
幾乎整天情緒低落或失去興趣/喜樂(即原本喜歡的事情不想做/幾乎感受不到快樂)。
其他症狀有:
睡眠變化、食慾或體重改變、疲倦感、無法專心、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反覆想到死亡及自殺想法。
另外,有的人會出現所謂的慢性憂鬱,即持續性憂鬱症(輕鬱症),症狀嚴重度較輕,但持續時間較長,會達至少兩年以上(兒童青少年若是持續了一年也需注意),同時也會合併有食慾睡眠不佳或是自卑、對未來不抱希望等變化。
若出現了上述情形,造成工作表現、學業或是人際互動都出現反常,別忘了可能是憂鬱找上了門,需趕緊到精神科或身心科進行完整的評估。
憂鬱症是會改善的
經適當治療後(包含有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憂鬱是會改善的,雖然仍有部分的個案,會有慢性化的表現,意即仍有殘餘症狀,或是反覆發作,但若能持續接受追蹤治療,便能將影響的程度下降,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要戰勝慢性化憂鬱以及擁有健康的情緒,我們須從生理-心理-社會因子三方面來了解憂鬱的病因,包含了先天(家族史、疾病史、個性等)與後天環境(家庭互動、生活事件壓力等)的互相影響,無法僅以單一因素來做全面的解釋。
也因此,在治療的部分,除了藥物外,若能視個案情況,合併適當的非藥物治療(譬如:心理治療、壓力因應技巧訓練、放鬆練習,或是社工會談以改善家庭互動或家屬照顧壓力等),個案改善的情況亦能更加令人滿意。
針對憂鬱的個案,家屬的支持也是相當重要的,適時地同理、傾聽、鼓勵、與陪伴。
在憂鬱當下,許多個案會被誤認為懶惰,因而遭受責難或要求被賦予更多任務,而更無法調適身心壓力。因此家屬可以嘗試鼓勵個案從事較輕鬆或有樂趣的活動,但切記勿安排過多活動或催促得太快。
同時,家屬也須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在長期陪伴的過程,也可能會經歷焦慮、挫折或惱怒,適時地將自身壓力抒發,避免累積在心上,才能保護自己,進而照顧家人!
最後,別忘記,憂鬱是會改善的,早期診斷並接受治療,以及妥善預防復發為重點。期待每個人都能持續從生理-心理-社會因子三方面,來審視自己的情緒及生活,建立良好的情緒管理及壓力因應技巧,避免慢性的憂鬱上門!
封面圖片來源:GoodStudio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