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紅耆差在哪?誤食可能會出事?專家教你五招分辨

| 日期:2017-10-11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養生食譜

(黃耆用途廣泛,被視為最佳補中益氣之藥)

Jiang Zhongyan / Via  shutterstock

黃 耆

最佳補中益氣之藥

黃耆 別名/生黃耆、炙黃耆、綿黃耆、北耆、白皮耆。

來源/豆科植物內蒙黃耆或膜莢黃耆的乾燥根。

產地/分布於蒙古、吉林、河北、山西、東北、內蒙古、西藏等地。

性味歸經/味甘,性溫:歸肺、脾經。

功效

黃耆具補脾益氣、止汗固表、補益脾胃、增強免疫力、提升陽氣、預防感冒、利水退腫、強心的功效。

也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此外也能利尿、保護肝臟,而對氣血不通者可補氣通氣,氣行則血行,血氣自然就通暢。 主治可以治療貧血、血虛、感冒、脾虛瀉泄、自汗盜汗、水腫、傷口久不痊癒、便血崩漏等症狀;還能治療糖尿病、高血脂症、冠狀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胃下垂等症。

黃耆對因氣下陷所致的臟器下垂,有升提作用,對元氣不足、營養不良、內傷勞倦的人也有極佳補益功效,藥性十分溫和、可以長期使用。

用法用量

黃耆一般用來內服,煎煮成藥湯服用的話,一般用量約9~15克,大劑量可用到30~60克,也可做丸、散或熬膏使用。

儲存訣竅

保存黃耆時,應將其放置於乾燥、陰涼通風處收藏,要注意防潮濕、防蟲蛀。

注意事項

有實證及陰虛陽盛現象者避免使用,實證就是有感染發炎狀態,如常見的感冒、急性腸胃炎、拉肚子;而陰虛陽盛如高血壓患者。

而因為黃耆較偏於溫補、容易助火,所以如果是熱毒瘡瘍初起、表實邪盛之證、消化不良、腹部脹滿感、大便祕結的人,均不宜使用

聰明選購祕訣

黃耆的正確品種

應該是膜莢黃耆、內蒙黃耆,也就是俗稱的北耆、白皮耆,而經調查後發現台灣的市售黃耆90%以上為「晉耆」(也就是紅耆),誤用情形嚴重。

 

正確品種─北耆(白皮耆):

1. 品種:

膜莢黃耆)、內蒙黃耆。

2. 加工方式:

生黃耆未經炮製,而以蜜炙後則稱為「炙黃耆」。

3. 大小:

主根長20~60公厘,徑0.6~4公厘;質硬而脆。

4. 色澤:

外皮灰棕色、根條粗長、單枝無叉、皮光滑、少皺紋者為佳

5. 橫切面:斷面纖維化,表皮黃白色,木部則為淡黃色。

6. 味道:氣香、味微甜。

7. 價格:中低價位。

8. 產地:膜莢黃耆產於東北、華北、內蒙古、西北、西南、西藏等地;而內蒙黃耆產於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等地。

錯誤品種─晉耆(紅耆):

1. 品種:岩黃耆(Hedysarum polybotrys)。

2. 色澤:外皮黃棕色或紅棕色、有核桃紋。

3. 橫切面:斷面淡黃白色、質堅硬而韌、粉性特多。

4. 味道: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5. 產地:以甘肅、四川為多。

 

三采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09587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中藥材實用圖典

以上內容為《三采文化網路商城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Jiang Zhongyan / shutterstock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