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麻疹會死嗎?哪些人有終生免疫?發病徵兆有哪些?疾管署一併釐清

| 日期:2018-04-23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流行病學

(麻疹具有高傳染力,在疫苗尚未使用前,麻疹被視為是孩童期例常性不可倖免的,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可以說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難逃過麻疹。)

KuLouKu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疾病管制署




關於麻疹

一、疾病概述(Disease description)

麻疹傳染性極高,典型臨床症狀包括:

(1)前驅症狀:

發高燒、鼻炎、結膜炎、咳嗽和在發燒3~4天後口腔下臼齒對面內頰側黏膜上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s)。

(2)紅疹:

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還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在第2天至第3天會慢慢向下移至軀幹和四肢,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

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

(3)嬰兒、營養不良、有白血病、癌症及免疫缺損或生活環境較差的兒童、以及大人得到麻疹時,病情較嚴重,致死率可達到5~10%。

二、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麻疹具有高傳染力,在疫苗尚未使用前,麻疹被視為是孩童期例常性不可倖免的,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可以說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難逃過麻疹。

大部分麻疹發生於嬰幼兒期(5歲以前),臺灣從1978年起全面實施活性疫苗接種,自疫苗廣泛使用後,麻疹病例大大減低,多發生於未接種疫苗的人。

1980年代末最後一次比較有規模的流行中,病者大部分為學齡前孩童或國小學生,同年代美國也有麻疹流行(outbreaks),多發生於學校,感染者多見於從未接種疫苗者,或是因太早接種疫苗而無疫苗抗體保護者。

國內19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後,報告的麻疹病人數都很少,並且不少病例是由中國或東南亞境外移入者。

四、傳染窩(Reservoir)

人為唯一之宿主及傳染窩。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是直接與病人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接觸而感染。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7~18天,通常為14天(自暴露至紅疹出現)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發疹之前、後各4天內。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

嬰兒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左右(視母親之抗體效價高低而異);在沒有接種人口中,每隔幾年,只要當易感性人口累積到一定數目,就會爆發流行;而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九、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病例定義」網頁

十、檢體採檢送驗事項(Specimens taking and transportation)

請參閱「防疫檢體採檢手冊」或逕洽疾病管制署檢驗中心。

麻疹通常可由典型的病史及症狀診斷。

但約有5%的病人,病徵不典型,口腔內側黏膜上又無出現柯氏斑點(Koplik spot),因此很難與德國麻疹、腸道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區分,必須利用實驗室診斷;實驗診斷以血清學檢驗為主,但為建立病毒基因庫比對病毒來源,於第一採血時間除了採集血液(全血)檢體外,應同時採集尿液及鼻咽檢體。

十一、防疫措施(Measures of control)

1、衛生教育:宣導按時接種疫苗之重要性。

2、預防接種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封面圖片來源:KuLouKu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得麻疹還不隔離,台灣男害「沖繩」大流行

蕁麻疹搔癢難耐?家醫科醫師:除了擦藥還能吃這2種水果止癢

去泰國感染麻疹後仍趴趴走,疾病署證實首例個案恐爆發大感染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