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中國會喝茶,日本精茶道」,你知道何謂「中國茶道」嗎?

| 日期:2016-07-07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兩性心靈

中國茶道

聽到「茶道」二字,許多中國人都推舉為日本文化的產物,甚至說「中國會喝茶,日本精茶道」

言下之意是,中國雖然喝茶的歷史悠久,卻只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吃」、「喝」、「飲」,沒有上升到「道」的境界。

而在日本,喝茶除了解渴,除了品味,還有晉升到精神超升領域的「茶道」,有嚴謹的儀式,有複雜的規矩,有冥想的沉思空間,有悟道的心靈感應。因此,日本的茶道,日文所說的「茶之湯」(Chanoyu),才是飲茶的最高境界,是中國難以企及的。

這種說法表面上似乎有點道理,其實是昧於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的歷史發展,更忽略
了中國茶道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及多元脈絡,以近百年的特殊情況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評斷,只看眼前這一點,不顧歷史文化的寬廣面。

只看近百年,則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在在都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都殘破衰敗到了極點,兵燹四起,革命不斷,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飯都沒得吃,還談什麼文化,什麼「茶道」!

然而,這百年的窳敗,並不能抹煞中國一千多年來茶道發展的歷史,也不能斷絕中國茶道復興的生機。所以,現代的中國人有必要了解中國文化過去的輝煌,有必要正視中國文化當前的窳敗與墮落,更有必要參與重建中國文化未來的燦爛,而中國茶道的復興也正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一環。

說起茶道的創制,還得歸功於唐代的陸羽,因為他對茶發生了與前人不同的濃厚興
趣,把種茶、製茶、喝茶、茶具、品茶,以及相關的人物事項,全都當成學問,作為文化藝術來鑽研與投入,在西元758年左右寫了《茶經》一書,使得喝茶超越了只是為了解渴、解乏、提神這樣的實用功能,開展了飲茶之道的精神領域與審美境界。

他不但創制了二十四種茶具,還規定了飲茶的儀式,讓喝茶的人按部就班進入茶飲的天地,進入一種淨化心靈的程式,由此得到毫不參雜任何功利的純粹歡愉。這種飲茶之道,真是「史無前例」,開闢了茶飲的新天地,不就是「茶道」的開始嗎?在一千三百年前,陸羽以畢生的追求與執著,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增添了一頁新篇,就是,喝茶也有文化。

有人說,日本茶道有「四規七則」,講的是「和敬清寂」,儀式比較完整縝密,
參加的人也心存敬意,循規蹈矩,態度認真,隨著茶人的點化,進入沉寂而虔誠的心靈淨化過程,這是茶道。

中國人喝茶則不同,吵得很,尤其是廣東人在茶樓飲茶,大呼小叫,我要一壺壽眉,你要一壺普洱,他要一壺香片,要叉燒包,要鮮蝦餃,要小籠包,這一桌要燒賣,那一桌要腸粉,此起彼落,鬧哄哄像齊天大聖鬧天宮,算是哪門子茶道?

說得固然有理,卻是以偏概全,只取當前的某種特定場合來比較。一是以廣東市
井生活的飲茶吃飯,與日本古典精緻的茶會來對照;二是以飲食文化已經窳敗之後的中國日常餐飲,與日本十六世紀(相當明末時期)流傳下來的精英茶道藝術相比,當然會出現「中國粗俗,日本精緻」的結論。

你為什麼不看看日本現在大多數人喝茶,喝的是販賣機裡打出來的罐裝烏龍茶;而中國在明末江南,文人雅士喝茶時,光是飲茶的場合就要講究:「心手閒適。披詠疲倦。意緒棼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牕淨幾。

洞房阿閣。賓主款狎。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場合不適當,就無法正正經經喝一杯茶。這種講究雅趣的現象,其實就是茶道的第一步,先要有喝茶的環境,才能進行茶道。日本茶道首先講究庭園與茶室的設計與布置,不是同樣的道理嗎?

再講回一千三百年前的陸羽,他不但創制了茶道,規定了茶儀,講究場合,還告訴
我們,「茶性儉,不宜廣」,「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提倡 minimalism,講究簡約與德行,也可說是「和敬清寂」的濫觴。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二魚文化《茶香與美味的記憶》

 

以上內容獲《二魚文化》粉絲團授權刊登

FACEBOOK粉絲留言版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