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陳子安(壢新醫院癌症醫療中心主任、壢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
過去我們把功能性疾病當成找不到病因時的垃圾桶,只要病人檢查正常,治療反應差,就歸類這群疾病中,由於這類病人大多壓力大又情緒不穩,我們也常常轉介病人到精神科求診。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對大腸激躁症也有不同的看法。
研究人員將被診斷大腸激躁症和正常人分為二組,都在肛門打九十毫升和一百二十毫升的水球,然後照腦部核磁共振,來評斷二組的痛感。可以發現,不管是九十毫升或一百二十毫升,有大腸激躁症的痛感都較正常人來得高。由此可知,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可能對痛感的耐受性不好,也就是比較敏感。
研究也發現,大腸激躁症的病人對於腸道中血清素(Serotonin)的受體較少,血清素降低會造成易怒、焦慮、疲勞、慢性疼痛和焦躁不安等。血清素較低的人更容易發生抑鬱、衝動行為、酗酒、自殺、攻擊及暴力行為。腸道是僅次於大腦製造血清素第二多的器官,所以腸道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個腦,雖然血液中的血清素無法進入大腦,但大腦和腸道都受到血清素影響是可以確定的。
國際上對於功能性腸胃疾病有所謂「羅馬診斷標準(Rome criteria)」,最近的更新已經來到第四版(二○一六年六月),它對於功能性腸胃疾病的原因定義為至少下列其中之一:
1.蠕動異常(Motility Disturbance)。
2.內臟過度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3.腸胃道黏膜和免疫功能的改變(Altered Mucosal And Immune Function)。
4.腸道微生物的改變(Altered Gut Microbiota)。
5.中樞神經作用的改變(Alter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ocessing)。
本文摘自帕斯頓數位多媒體有限公司《別讓腸道不開心:人體免疫力70%來自腸道,讓腸胃專科醫師帶你,遠離便秘、腸躁、痔瘡、沒胃口》
作者: 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
以上內容為《帕斯頓數位多媒體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