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異位性皮膚炎!最容易接觸到的10大過敏原要避開|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8-06-11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皮膚疾病

(近年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聚絲蛋白(filaggrin)的突變,導致角質層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能力下降,進而皮膚乾燥與搔癢。)

異位性皮膚炎 / Via  高醫醫訊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皮膚科 林聖堯主治醫師/陳國熏 主任



淺談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照護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種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常伴有血清中E型免疫球蛋白升高、患者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病史,通常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

發生原因除了遺傳因素,環境影響也是一大因素。此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百分之十。目前並沒有單一病症或抽血檢查可以直接診斷此病,醫師需根據患者的病史與臨床表現綜合判斷後才能下診斷。

近年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聚絲蛋白(filaggrin)的突變,導致角質層功能缺損,皮膚的保濕能力下降,進而皮膚乾燥與搔癢。


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部位

此病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癢。長期搔癢的結果造成抓傷、皮膚變厚變粗、皮膚炎(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的皮疹在嬰幼兒好發於臉、頭皮、四肢伸展部位。

兒童期病灶則分布於手彎與膝蓋彎屈側或脖子等地方。如果病情控制不理想,病灶可能蔓延至身上其他地方,甚至演變成全身紅皮症。

由於過敏原的刺激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誘發因子,接觸過多的過敏原(如:牛奶、雞蛋、海鮮、花生、貓狗毛髮、灰塵、黴菌等)、空氣污染物與二手煙等物質,會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壓力和情緒也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護理

日常生活的保養從皮膚保濕做起,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沐浴時間不宜過久,建議選用異位性皮膚炎或敏感性皮膚專用的沐浴用品與乳液,沐浴後全身擦上乳液,改善皮膚乾燥的情形可明顯減少癢感。

注意環境中溫溼度的變化,夏天應穿著寬鬆吸汗的棉質衣物,流汗就趕快擦乾,必要時電扇與冷氣適時的使用;冬天應避免室內過於乾燥,同時,衣物的選擇應避免毛料與尼龍材質。

居家環境應注意清潔,盡量不要有地毯、絨毛玩具等;床單、布質窗簾與沙發布等要定期清洗,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如果能從日常生活中注意保養與預防,就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次數與嚴重程度。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需要多方面著手,外用藥膏包括止癢藥膏、皮膚保濕劑、類固醇藥膏與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藥膏。口服止癢以抗組織胺為主,有些抗組織胺具有嗜睡作用,於睡前使用,可以減少無意識的搔抓,較不會影響到隔天的作息。

急性發作時,外用類固醇是主要的治療方式,需依照嚴重的程度、分佈位置與患者年紀,選擇不同強度與劑型的外用藥。非類固醇局部免疫調節藥膏可調節皮膚的免疫反應,適合長期間歇性使用,並可預防大發作。

如果濕疹處合併有感染,必須同時使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來治療。少數嚴重的案例需接受紫外光照射治療或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抗E型免疫球蛋白-喜瑞樂(Xolair○R)皮下注射來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由於皮膚容易發癢加上濕疹反覆發作,對情緒與外觀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孩童時期,需要父母花時間與精神來照顧。因此加強日常生活的皮膚保養,濕疹發生時適當的使用藥物治療,與醫師配合即可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同時可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封面圖片來源:高醫醫訊Pan Xunbin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醫生揭開「異位性皮膚炎」真相!這樣吃才能徹底根絕「皮膚過敏」、擺脫藥物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