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余雅雯中醫師
關於中藥的誤解
我多年來行醫,常聽到一些大家對於中藥的看法,其實很多都是沒有深入了解的偏見,在談以中醫養生之前,先為大家破解這些迷思喔!
中藥療效慢,無法立即見效
中藥並不是療效很慢,而是必須根據疾病投藥。很多病人都是拖了多年的慢性疾病,或是器官功能失調才來看門診,不可能吃一、兩次藥就痊癒,或短時間就有大幅度的改變,可能會需要兩、三個月的調整期,讓身體慢慢恢復健康。如果是一般的肚子痛、腹瀉、感冒、經痛等症狀,幾乎都是吃一、兩次藥就能見效,所以並不是中醫療效慢,而是看疾病的種類。
中藥含有重金屬,吃多了會中毒?
中藥有沒有毒必須看它的來源,目前國內合格的醫療院所都是使用GMP藥材,可以放心。比較有疑慮的則是「飲片」,即中藥材行賣的原形藥材。目前有藥廠推出高等級的安全飲片,從藥材生產的履歷、經過什麼樣的檢測、還有什麼季節採收等,都有詳細的說明,類似有機食材,但它的成本很高,通常都是特別注重養生的族群才會使用。
中藥好苦難以入口
中藥劑型非常多,目前流通在市面上最常看到的就是丸、散、膏、湯這四大劑型。
我自己很常用的是「膏滋方」,它就像是川貝枇杷膏,味道很不錯,一點都不苦。我會一天一湯匙,泡在水裡一起慢慢喝;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就直接含在嘴裡化掉。像這樣的劑型,非常適合平常不敢吃中藥的孩子,或是討厭中藥味的病人,吃起來甜甜的,至少在一般人能接受的範圍。
我在門診中常碰到一些職業婦女必須常常出差,無法一、兩個禮拜就回診,如果使用這樣的劑型,只要開個一罐就可以吃三個月,放在冰箱冷藏保存即可,非常方便。
目前中藥還可以客製化,像膏滋方或藥丸,吃起來不會感覺到苦味,萬一真的不敢吃,也可以變通一下,做成藥膳囉!
中藥就是有病治病、沒病養生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中藥分上品、中品、下品,有些沒有毒性,有些一定要經過醫師的處方才能服用。
中藥來源以天然植物、動物、礦物為主,原始材料採收後,經過古法炮製處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滋補中藥,一類則是治療用藥。滋補中藥包含補氣、補血、滋陰、溫陽,就像是健康補給品,也可根據個別體質,加入食膳使用。至於治療用藥,則有清熱解毒、散寒止痛、行氣活血、除濕利尿等作用,務必要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如果擅自抓藥服用,可能產生不良反應,甚至危害生命。
中藥分為上品、中品及下品,並不是每種中藥都可以補身,必須要由中醫師個別診斷諮詢。
★上品中藥
在《神農本草經》中,屬於上品中藥的有一百二十種,沒有毒性,可做為保養之用,久服輕身益氣、抗老、延年益壽。
常見的上品中藥有大棗、人參、黑木耳、黃耆、靈芝、熟地、枸杞子、山藥、杜仲等。
★中品中藥
共有一百二十種,有些無毒性,有些則有些許毒性,但是它的毒性是用來治療疾病,也有調理身體的功效。
常見的中品中藥有當歸、百合、乾薑、淫羊藿等。
★下品中藥
共有一百二十五種,有毒性,但指的不是毒死人,而是利用它的毒性來治病,比如大黃用來治療腹瀉,桃仁用來活血,因為有毒性,有些孕婦一吃就流產,所以絕對不可以服用,也不可久服,更必須遵照醫師指示服用。
常見的下品中藥有大黃、半夏、附子、桃仁等。
如何選購中藥材?
如果要自行抓藥材,必須選擇有信譽的藥廠,或有衛生署頒發「販賣許可證」的合格中藥店。現在有藥廠推出更高等級的「安全中藥材」,清楚標示藥材的產地、所通過的安全檢查項目、品管等資訊。另外,挑選產地採收的「道地藥材」並且留意藥材是否有發霉、蟲蛀、變色等,避免買到劣質產品。
很多人也問過我:「那不同的劑型,功效也不同嗎?」以丸劑來說,藥材要做成丸劑,其實要看疾病本身。在疾病急性期,也就是身體非常不舒服的時候,一般我們會先提供湯劑,湯有「蕩」之意,它能產生的藥性是最快的,透過煎煮的方式,讓藥性發揮,緩解身體的不適。
但是到了疾病後期,需要的是保養,或者有些疾病並不適合快藥猛攻,就可以使用丸劑,讓消化道慢慢地將藥材吸收。丸有「緩」之意,也就是治病的速度開始趨緩。
至於藥散,也就是藥粉,有很多是科學中藥。而在科學中藥中,有一半是「賦型劑」而不完全是藥材,因為藥在煎完之後要製成藥粉,必須有賦型劑才行。大家不妨用牛奶製成奶粉的概念來想像一下。如果要吸收百分之百的藥材,通常是湯劑、丸劑或膏劑。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時療:35歲、42歲、49歲是女人的三大關鍵保養期,藉天地的力量,善用「時辰醫學」克服「假性衰老」,美容煩惱、睡眠困擾、月經失調、骨質疏鬆、更年期問題統統解決!》,
以上內容獲《皇冠文化集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fotohunter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