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絕大多數中風病患送醫時間均已超過三小時,但從第三案例中了解到即使過了黃金搶救的時機,亦非全然無救,經動脈血栓溶解就是方法之一。當然醫界也在全力發展其他更安全、時效更長的藥物,以期能造福更多的中風患者。)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神經內科 陳俊鴻 主治醫師
急性缺血性腦中風「黃金搶救333」的認知
1. 王老太太因高血壓,心律不整長期以藥物控制,某日上午被家人發現倒臥在臥室地板上,乃緊急送醫診治,經腦部斷層掃描及醫師研判,疑似腦中風,但因症狀發生時間未明,故先予收入住院治療中。
2. 張老先生本身即為糖尿病患者,服藥控制情況良好,上個月曾因消化性潰瘍而住院開刀,某日晚餐後與家人同坐客廳休息時,突然發覺右側肢體麻痺,併有口齒不清的情形,經緊急送醫後,診斷為腦中風,但因不適合施行血栓溶解劑,故亦予以入院治療。
3. 李先生平常健康狀況良好,某日於上班途中突感左側肢體麻痺,因症狀輕微不以為意,延至中午時分逐漸惡化後,警覺之下才匆忙就醫,抵院後早已超過三小時,但仍在六小時內,在腦中風醫療小組解釋說明之下,決定採行動脈血栓溶解療法。住院治療後唯肢體仍有些許不便,但對日常活動仍可自如,現於門診追蹤觀察中。
關於腦中風
腦中風多年來一直高居十大死因前三位,而針對急性腦中風病患,醫界提出「黃金搶救333原則」,即在宣導民眾注意缺血性腦中風的症狀,把握黃金3小時治療時機,以提高33%治瘉率。
但即使宣導多時,往往在急診室遇到急性腦中風患者時,常遇到因延誤就醫而喪失搶救先機,實在令人扼腕。據高醫統計每月約有80-100人是腦中風住院病患,但真正啟動中風醫療小組只佔20-25%,故仍需加強民眾對腦中風急救的基本認知。
另外,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施予血栓溶解劑治療,「時間」並非唯一決定因素,考慮藥物本身副作用及其治療風險性,須經由神經內科醫師嚴密評估後,才可以使用(包括:臨床症狀、腦部斷層影像過去病史及目前使用的藥物等等)以期能發揮最大治療功效。
故於急性缺血性腦中風之處置,除加強民眾對疾病基本常識,把握黃金治療時機外,亦必須讓民眾了解治療本身的一些限制條件及風險,而衍生出其他不必要的糾紛。
據統計絕大多數中風病患送醫時間均已超過三小時,但從第三案例中了解到即使過了黃金搶救的時機,亦非全然無救,經動脈血栓溶解就是方法之一。當然醫界也在全力發展其他更安全、時效更長的藥物,以期能造福更多的中風患者。
秋冬時節,正是腦中風好發之際。醫界應加強對民眾教育宣導切記「time is brain」之原則外,更仰賴全民對缺血性腦中風「黃金搶救333」認知的提升,以期能及早就醫獲致療效,而不致抱憾終生。
封面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