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此一鍵加入 每日健康 官方LINE粉絲團喔
(原文標題:臉上毛孔大、黑頭多、長痘痘,原來都是蟎蟲惹的禍!看看你中招了沒!)
蟎蟲,已不再是陌生的字眼,但一般人的肉眼無法分辨清楚,很多人也就不把它當回事。事實上,蟎蟲對人體的傷害是方方面面的!其屍體、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致病。
但據研究表明:人體對蟎蟲的感染無免疫性,我國約有97%的人感染了蟎蟲,且都會引起或輕或重的症狀表現。
01 蟎蟲侵襲臉部皮膚的進程
蟎蟲,適宜生存在濕度60-80%,溫度20-30℃之間的環境中,與人體的生存環境相近。而夏季是蟎蟲滋生最旺盛的季節,尤其是陰暗潮濕的梅雨時節。而且蟎蟲也非常喜歡生存在人類的毛囊中,引起各種皮膚問題。
臉部蟎蟲數量驚人
人體臉部的皮脂腺較為豐富,非常適宜蟎蟲生存。研究表明,皮膚病患者每平方厘米有12.8個蟎蟲,健康人每平方厘米也有0.7個蟎蟲。
如果按普通人臉350平方厘米計算。健康人群的臉上會有245只左右的蟎蟲在活動,若有痘痘、痤瘡等,可能有4480只蟎蟲在你臉上。
1 輕微的瘙癢感及紅斑
當臉部有蟎蟲時,少數人在出汗期間或是晚上睡覺時,鼻子、臉部、額頭等處有輕微的瘙癢感,出現紅斑或打噴嚏。
2 形成黑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若沒有及時清除螨蟲,蟎蟲的分泌物、屍體等都會堵塞毛孔,風乾硬化後形成黑頭。
3 膚質改變,油光滿面
鼻翼的黑頭不斷增多,毛孔逐漸變粗變大,油脂分泌增多,中性皮膚會轉變為混合性膚質,甚至油性膚質。
4 皮膚發炎
油性膚質,更適宜蟎蟲生長,會加快其滋生與繁殖,若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會引起皮膚發炎,如:青春痘、痤瘡、酒糟鼻等。
另外,頭皮也是容易滋生蟎蟲的地方。毛囊蟎會刮吃髮根的毛根壁,以吸取營養成分,引起脫髮。也會造成頭屑增多、頭部瘙癢、頭髮粗糙等問題。
02 內外結合,清除蟎蟲
蟎蟲的生長不僅要通過接觸、交叉感染等途徑傳播,還要有適宜的環境支撐。清除臉上的蟎蟲要從內及外出發。
1、內在調理
皮膚油脂是蟎蟲的食物來源之一,臉部油脂分泌的越多,蟎蟲的生長繁殖就越快。因此,在飲食上,盡量少吃甚至不吃刺激性較大、重口味的飲食,以減少油脂的分泌。
2、外在清潔
臉部堆積了細菌灰塵也會大量滋生蟎蟲,應注重臉部的清潔。如:用溫水打濕臉部,使用具有清潔或是除螨功效的洗面奶,打成泡沫後用指腹由下而上輕畫圓圈,以清除表層的雜質及多餘油脂,但也不宜過度清洗。
七子白面膜粉
將七子白粉倒入面膜碗中,用純淨水攪拌成麵糊狀後直接塗在臉上,停留10分鐘左右洗淨,能起到很好的殺菌作用,健康又有效。
03 最易忽視的蟎蟲聚集地
很多人可能會說,每天打掃衛生,怎麼可能會有蟎蟲?但看著乾淨不代表沒有蟎蟲!
1、床上用品
每天幾乎1/3的時間都是在床上度過的,但枕套、被單、枕芯、被芯、床墊等都是塵蟎的絕佳藏身之處。
1 人體分泌物多
夏天,人體的汗液和皮脂分泌都會比較多,加上長期吹空調,皮膚乾燥也易滋生皮屑,這都是蟎蟲的食物來源。
2 衛生不佳
果汁、零食碎屑等不小心掉在床上,若不及時清洗,也易滋生塵蟎和細菌。
3 清潔力度不夠
涼蓆,家家戶戶都有,但擱置了一年的涼蓆,早就被蟎蟲佔領,如果拿毛巾簡單擦洗就直接使用,也容易導致過敏、起疹子等症狀。
▲清洗涼蓆
① 打開涼蓆,掃去浮灰;
② 準備一盆熱水,把乾淨的抹布放進去浸濕,擰乾後把涼蓆擦一遍;
③ 毛巾浸濕、清洗、擰乾後,將熨斗包裹起來(最好用蒸汽熨斗),溫度設置成最高檔;
④ 用纏著濕毛巾的熨斗順著涼蓆的紋路熨燙,動作不要太快,每個地方都要停留久一點;
⑤ 毛巾上會吸附蟎蟲的屍體,在熨燙過程中要多次清潔毛巾。
4 遺漏清洗物品
正常情況下,至少每個月都要清潔一次床上用品,但很少有人定期清潔枕芯、被芯、床墊等。
2、衛生死角
地板之間的縫隙、牆角、沙發等處其實是衛生死角,卻是病毒、細菌、蟎蟲等有害物質生存的溫床,而且寵物及人體的毛髮上都可能有蟎蟲。日常除了要注重去除看得見的污漬,更要注意微生物的清除。
04 傳統除蟎,也有漏洞
太陽是最廉價、有效的傳統殺菌利器,但對於蟎蟲,也未必有效。
1、曬太陽
據實驗證明,被子經秋冬太陽暴晒4小時後,只能殺死60%的塵蟎;夏季39℃的高溫下暴晒4小時,也無法完全殺死蟎蟲。
更何況曬被子的次數有限,而蟎蟲繁殖速度極快,每隔3天就會倍增,每次繁殖約有50個卵,生存能力非常強,排泄物又多,都會引起身體不適。
2、紫外線照射
採用30瓦的醫用紫外線照射2個小時後,床墊裡的塵蟎依舊活蹦亂跳。
3、除螨儀
與傳統方法相比,使用除螨儀殺蟎蟲更加直接、徹底,但在選擇上有幾個注意點。
1 強勁的吸力
吸力不夠,無法快速、完全吸出蟎蟲,甚至只會讓更多的蟎蟲堆積在床墊等夾層中。
2 避免二次污染
蟎蟲的體積非常小,很容易從通風口散出來,造成二次污染,盡量選擇完全密封的整機HEPA系統除螨器。
3 過濾網
除螨器一般都會有過濾網,在高效過濾蟎蟲等垃圾的同時,也可避免二次污染。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younger / getmedic / health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