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把脈」都是亂摸一通,騙錢的?名醫揭開把脈真相:教你怎麼自診,先釐清再來批判|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7-11-29 | 責任編輯: 李欣 | 分類: 流行病學

每日健康/馬可迅(醫學博士、中醫主治醫師)

 

把脈真的有那麼玄嗎? 

  脈象是用手指感覺脈搏跳動,或稱為脈動應指。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臟腑,外達肌表,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所以,脈象能夠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資訊。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

 

脈診的方法

  脈診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是「寸口脈法」。這種方法是單獨按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的搏動,根據脈動,以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狀況的診察方法。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每一部又根據脈診深度分為浮、中、沉,合為九候。

 

名詞解釋:

  寸口脈法:寸口分為寸、關、尺三部,兩手各有寸關尺,和人體的五臟對應,左手寸關尺對應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對應肺脾腎。

  浮、中、沉:用指目按壓在脈的位置上,用輕、中、重三種力度感受脈象的深度。

大是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447?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11

脈診時間

  脈診的時間以清晨起床、未進食為最佳。診脈時病人的姿勢是正坐或仰臥,前臂自然向前平伸,與心臟置於同一水準,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彎曲,在腕關節下面墊一個鬆軟的脈枕,使得寸口脈充分暴露。

大是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447?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11

脈診的手指

  醫生在診脈時,應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個手指的指目,手指的指端平齊,手指略呈彎弓形傾斜,與被診者皮膚成45度。醫生的手指先以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動脈處,稱為「中指定關」,然後用食指按在關前定寸,無名指按在關後定尺。

 

  正常人每分鐘呼吸1618次,每次呼吸伴隨著脈動45次,脈搏次數每分鐘6490次。醫生對病人診脈的時間一般不少於50次跳動,每次診脈每手應不少於1分鐘,兩手以3分鐘為宜。

 

名詞解釋:

  指目:指尖隆起處。因指尖感覺敏銳,故用此處確定脈象。

 

脈象的辨識

  脈象的辨識主要從脈位、脈次、脈形、脈勢等來判斷,脈位是指脈搏跳動的部位和長度;脈次是指脈搏跳動的至數(脈搏在一呼一吸間跳動的次數)與節律;脈形是指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脈勢是指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程度等。

 

名詞解釋:

  脈位:是脈診的第一印象,當三指放在脈搏上時首先感受到的是脈搏跳動位置的深淺。

  其次能感受到脈搏跳動快慢,這是脈搏給我們的第二個信息,就是脈次。

  我們要留意脈搏跳動得是否規律,這是第三個信息。

  脈管的質感,是柔軟還是堅硬,脈的長度是短於三指還是長於三指,這是脈形。

 

正常的脈象

  正常的脈象特徵是,寸關尺三部均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脈象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也有一種說法是「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指脈象能體現出胃氣,一開始摸脈體是柔軟的,指下的搏動順滑。其次是感覺脈象不快不慢、從容和緩,不浮於表面,也不是沉取才能感受脈象。這說明脾胃運化功能正常,身體營養狀況良好。

  有神:指脈象有神氣,柔和有力,摸上去柔軟不堅硬,搏動有力,感覺剛柔並濟;而且脈律整齊,搏動規律,不會忽快忽慢。提示精氣充盈。

  有根:指脈象有根基,表現為尺脈沉取也能摸到,而且搏動有力,提示腎氣不絕。

 

  疾病反映在脈象上發生的變化,稱為病脈,病脈數目眾多,紛繁複雜,而且常常夾雜出現,一般人很難分辨,初學者不必強求完全掌握,以下提供病脈表,可供參考。

 

大是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447?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11

大是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447?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11

大是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8447?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11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零基礎學中醫:第一本把氣血、五行、陰陽視覺化的基礎手冊,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以上內容為《大是文化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取自:

零基礎學中醫:第一本把氣血、五行、陰陽視覺化的基礎手冊,自己找病因、醫病順暢溝通、正確養生。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