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和食物中毒該如何區分?醫師公開5招有效防毒|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8-06-04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食品安全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傳染或與病人接觸傳染(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或水、共用器皿),或吸入病人嘔吐物所產生的飛沫,都可能受到感染。)

食物中毒 / Via  高醫醫訊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鄭宇辰 主治醫師



什麼是食物中毒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對食品中毒(foodborne outbreak)的定義是:

二人(含)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如果因肉毒桿菌毒素而引起中毒症狀,自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或由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或因攝食食品含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造成急性中毒,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多種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皆可能引起腸胃道感染症,亦可以在特定地方、短時間內、多人發生相似的症狀,意即「群聚事件」。以下介紹容易造成腹瀉群聚事件的腸胃道感染症。

細菌性腸胃炎

霍亂、(副)傷寒、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已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其他容易引起腹瀉群聚事件的細菌有:

非傷寒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等。

通常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染;或照護腹瀉病人時,特別是嬰兒或糞便失禁的成人,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糞口傳染。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及虛弱等,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最快於食入細菌毒素數小時後即可出現症狀。病人的健康狀況、感染之致病菌種類、攝食的微生物量與致病力等,都會影響症狀的嚴重程度。

病毒性腸胃炎

有多種病毒可引起腹瀉群聚事件,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40或41型、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諾羅病毒廣泛分布全球,好發於醫療機構、學校、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處,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遊輪、露營地等,其傳播力與致病力相當強,常導致群突發。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及幼童急性腸胃炎最常見的原因,幾乎每個五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傳染或與病人接觸傳染(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或水、共用器皿),或吸入病人嘔吐物所產生的飛沫,都可能受到感染。

主要症狀是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發燒、腹部痙攣、肌肉酸痛等;通常感染後一至三天開始出現症狀。大多數病人可以完全恢復,但對於嬰幼兒與年長者,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又無法補充,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

預防方法

預防食品中毒「五原則」:

1.調理食品前、進食前、如廁後要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2. 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要乾淨;

3. 生熟食分開處理;

4. 食品要徹底加熱,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會被消滅;

5.食物或食材 保存溫度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

處理病毒引起之腹瀉群聚事件,須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清洗嘔吐物或排泄物時,戴手套與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諾羅病毒在急性腹瀉停止之後48小時內,輪狀病毒在急性發作期8天之內,仍然有傳染性,建議病患在家休息,不要去托兒所、上學或上班,這種區隔應該至症狀改善後2天。

封面圖片來源:高醫醫訊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