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喝錯更傷身!盤點五大「錯誤喝水行為」,腸胃病、中風風險越喝越高|每日健康

| 日期:2017-04-27 | 責任編輯: 郭家和 | 分類: 養生食譜

人體組成成份中,至少50-70為水份,要說「喝水」是健康生活的頭等大事也不為過,但其實許多人對於如何喝水養生都養成了錯誤觀念而不自知,讓身體處在「慢性缺水」之中,反而更容易加重腎臟負擔及損傷消化功能。

 

 

常見喝水錯誤觀念

前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江守山醫師曾指出,最常見的喝水錯誤觀念包括了:

 

1.起床時不喝水: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應該喝水,可幫助腸胃排出廢物,降低血液濃度、避免中風。

 

2.運動前不喝水:運動前喝水才能補足水份,幫助血液流動,避免脫水引發橫紋肌溶解症。

 

3.出現脫水症狀時不喝水:包括尿液呈現深黃色、便祕、舌頭味蕾中間裂開、皮膚乾燥等都是缺水症狀。

 

 

4.補錯錯誤的水份:台灣人愛喝茶飲、手搖飲、啤酒等,這些含有咖啡因的液體只會增加尿量,無法將水份在體內,反而導致身體更缺水。

 

5.山泉水有細菌:受到廣告影響,消費者誤以為「山泉水」更健康,但從環保機關的檢測報告可以看出,山泉水的含菌量極高,飲用的風險更大。

 

 

 

如何才是正確的喝水方式?

 

根據《Curejoy》報導指出,古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對於人體如何飲水才符合身體的循環狀態,有幾點重要的守則:

 

1.坐著喝水,不要站著喝水

 

2.少量慢飲,避免一次喝大量的水

 

3.溫水最易消化,避免喝冰冷的水

 

4.尿液顏色可反應是否缺水,呈深黃色時就要多補充水份

 

5.進食與喝水盡量保持1.5-2小時的間隔

 

6.進食時可以適量同時喝水,但不要在進食後大量喝水

 

7.早晨時喝水可有助身體擺脫頭痛、高血壓、貧血、肥胖、關節炎

 

 

 

為什麼飲食後不能喝水?阿育吠陀醫學認為,餐後飲用水會耗損消化系統處理食物的能量(血流、酵素等)導致食物存在腸胃中的時間拖長,進而腐爛在我們的消化道中,產生更多的氣體及酸性物質。喝水並不是越多越好,喝對份量及時間,才能真正起到身體保健的效果。

 

 

 

參考資料:

Curejoy

新自然主義出版:《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喝對水、慎防毒、控三高

 

 

 

 

 

封面圖片出自:eyeworld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