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就能判讀是否為「子宮內膜癌」高度罹患者!五特徵中2個就要小心

| 日期:2018-04-16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癌症疾病

(澳洲曾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癌除了多發生在40歲以上、肥胖的女性外,長期處於壓力大的環境下也是罹患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Marochkina Anastasiia、Spreadthesign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廖思涵



癌症長年居於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與子宮相關的癌症也成為女性主要死因,包括「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等等,特別是子宮內膜癌在女性癌症死亡率中排行第四!

但多數婦女癌被察覺時都是晚期,許多民眾會提問:究竟有沒有在早期就發現癌症的可能性?

有的!根據〈TVBS新聞台〉引述聯合報之報導提及,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提醒若女性出現經期不規則或是經血異常的現象,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癌」的警訊,而醫師表示能用肉眼就看出「某些人」有極大風險可能會罹患癌症...


女性易忽略子宮內膜癌警訊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

許多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癌的認知不夠深入,導致部分女性容易忽略子宮內膜癌的症狀。

賴鴻政醫師解釋,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所出現的典型症狀是「異常出血」,或是「經期不規律」若出現以上症狀的女性,應及早就醫,早期發現就能夠降低癌症發生的危險。


雌激素過高、黃體素不足即引發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是子宮內一層上皮,因此當雌激素過高、黃體素不足的情況下,雌激素的刺激會使子宮內膜增生、變厚,將有可能會提升癌症細胞化的風險。


什麼樣的情況會出現雌激素過高、黃體素不足?

醫師表示若看見約40歲、體型圓潤、未婚或晚婚、沒有生子且經期不規律的女性,在臨床上是有較高的機率會罹患子宮內膜癌的人。

而肥胖細胞將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若是缺少黃體素的保護以及子宮內膜休息的機會,將會提高罹癌風險。

澳洲曾有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癌除了多發生在40歲以上、肥胖的女性外,長期處於壓力大的環境下也是罹患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

因此醫師建議:

生活型態必須保持規律,維持適當的體重以及適時的抒發壓力,才能有效避免罹癌的危機。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

絕大部分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是接受手術治療,也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療法。

手術時,會先做腹腔內細胞學檢驗,接著子宮及雙測輸卵管與卵巢必須切除,最後骨盆腔或主動脈旁之淋巴腺也會取出去化驗是否有轉移。

如果病理化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只侷限於子宮內膜,這些病人往往在接受手術後即可治癒。


相反,如果病理化驗結果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術後尚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以降低疾病復發機率。有些病患由於年齡太大或者是有嚴重的內科疾病,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就只能接受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包括體外照射及近接治療兩個部分。

體外照射就是由一種特殊的機器釋放出高能量射線,直接射向骨盆腔將癌細胞殺死。病患每天只須接受數分鐘的照射治療,但要持續一個月左右。

當體外照射結束後,還須近接治療,所謂近接治療就是將放射物質直接放入接近癌細胞處(即陰道內),以短距離內釋放高能量射線,將癌細胞趕盡殺絕。


接近治療一週約兩次,一次耗費時間較長,一般共要接受四到五次的治療。整個放射線療程都不需要住院。荷爾蒙治療及化學治療通常用於已遠端轉移或復發的疾病,效果有限,僅能延長病患存活時間。

 

參考來源:

TVBS新聞台

長庚紀念醫院

封面圖片來源:

Marochkina Anastasiia / shutterstockSpreadthesign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美國研究發現:這3種食物吃過量,子宮內膜癌風險激增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