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別把“上火”不當病,提防上火症狀背後的大問題!)
“天乾物燥,小心上火”。冬季氣候乾燥,暖氣開放,臨近年末聚餐一大堆……不少人開始說自己“上火”了,如:喉嚨痛、口腔潰瘍、流鼻血、長痘痘等。一概而論的“上火”,其背後有怎樣的健康隱患?
01 “上火”可能預示的疾病
在西醫認為,上火是炎症或過敏的徵兆,有些症狀有自限性,可以不治而癒,如:輕微的口腔潰瘍。但有些症狀預示著其他疾病,需引起重視。
口乾、燥熱
蛋白質代謝時需消耗大量的水分,如果過量攝入蛋白質食物,身體散熱增加,體內水分過少,易口渴,也可能出現小便黃。
多種疾病
腎陰虛、糖尿病、胃炎等疾病都會引起口乾、燥熱等症狀。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反反覆覆,卻又無法根治。其病理原因較為複雜,其中腸胃等消化系統疾病佔15%,缺乏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因素佔25%,細菌及病毒感染因素佔13%,遺傳因素佔10%,免疫力降低、飲食過於辛辣等也會引發口腔潰瘍。
富含鋅、維生素B、維生素C食物,可以促進口腔潰瘍的創面癒合,同時保持口腔清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口腔癌
普通的口腔潰瘍2週左右可以癒合。如果超過2週甚至一個月還不見好,同時病變範圍擴大,疼痛加劇,形態多而不規則,可能預示著口腔癌,需及時就醫。
牙齦出血
飲食上強調均衡營養,如果魚、肉等蛋白質食物攝入過多,而維生素C的攝入過少,會影響膠原蛋白的合成,導致牙齦出血。而多數人的口腔中含有2000億個細菌,食物殘渣也會滋生細菌,造成炎症,若恰巧免疫力低下,很可能造成牙齦出血。
內分泌失調
在性激素升高、孕酮激素升高的影響下,刺激牙齦組織,會引發非特異性炎症,導致牙齦出血、牙齦增生等。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腫瘤等都可能引起牙齦出血。尤其是免疫力下降,受到局部刺激時,易誘發牙齦炎症。
嘴裡起泡
瓜子等堅果較為乾燥、粗糙,可能劃傷口腔黏膜,導致細菌感染;部分堅果口味過鹹,容易脫水,導致起泡。
過敏
過敏體質人群接觸過敏源也會引起唇黏膜腫脹、水皰、糜爛結痂等。
口角炎
冬季部分人群易患口角炎,出現口角潮紅、起皰、糜爛、結痂等症狀,有可能是氣候乾燥、缺乏B族維生素引起的,但也不排除真菌感染。
喉嚨痛、有異物感
首先得排除過敏原因,尤其是易過敏體質。其次,高溫、麻辣等飲食,會刺激咽部的黏膜充血,產生異物感。如果免疫力降低,口腔、咽部出現細菌等病毒感染,也會誘發咽炎等炎症。
食管炎
吞嚥苦難,胃部有燒灼感及胸部疼痛,可能預示食管炎。
心梗前兆
咽喉痛,同時伴有胸悶、噁心、出汗等症狀時,可能是心梗前兆,需警惕。
流鼻血
流鼻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常吃溫熱性食物,會引起肺、胃、肝火熱偏盛,導致流鼻血。鼻子外傷、感冒和空氣乾燥等也會引起流鼻血,但一般出血量不大。
血液系統疾病
短時間內頻繁出鼻血,且出血量較大,需警惕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
長痘痘
有些食物可以擴張皮膚血管,改變皮膚酸鹼度,增加皮脂分泌量,若臉部未清潔乾淨,會堵塞毛孔和皮脂腺管,滋生痘痘。高糖負荷飲食會影響雄性激素分泌,繼而影響皮脂分泌,加劇痤瘡。
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失調也會導致冒痘,如:熬夜、女性經期前等。
多囊卵巢綜合症
除長痘痘外,出現月經不調、不孕、多毛等症狀,可能預示多囊卵巢綜合症。
癤子
癤子,需與痘痘區別。癤是毛囊深部周圍組織的化膿性感染,一般可自行消失。如果癤子長在唇、鼻周圍血液豐富的“危險三角區”,需要格外注意,千萬不能捅破,以免引起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甚至導致高熱和昏迷,危及生命。
便秘
便秘,主要表現為排便次數及排便量減少,且大便乾硬,過程費勁。腸道菌群參與能量代謝,飲食過多、過於油膩時,可能會造成腸道結構及功能失調,造成黏膜上皮細胞損傷,炎症因子增多,導致局部炎症。
便秘時,可適當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類的蔬菜、水果等,如:胡蘿蔔、海帶、魔芋、地瓜、香蕉、蘋果、火龍果等,平時適當多喝開水也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
消化道、內分泌、神經系統等疾病
消化道、內分泌、神經系統等疾病也會引起便秘,如:子宮肌瘤患者會因為壓迫到直腸而造成便秘;低血壓者的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腸道功能較弱而造成便秘。
大便出血
飲食過於辛辣,腸道菌群破壞,引發便秘而造成大便出血。排便後有1-2滴血滴在大便上,可能是由肛門撕裂造成的。
痔瘡
若是鮮血濺在大便表面,可能預示著痔瘡。
癌症徵兆
暗紅色的血液和大便裹在一起,可能是癌症徵兆,需引起重視。
02 普通的“上火”怎麼吃
一般情況下,上火是炎症、過敏、人體脫水、免疫力降低的徵兆,易上火人群應該吃些什麼?
① 多樣化飲食,均衡營養。適當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盡量不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
② 多補充水分,避免人體脫水,少喝飲料;
③ 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休息、運動,提高免疫力,減少炎症的發生;
④ 關注口腔清潔與健康;
⑤ 清淡飲食,可適當多吃梨、蘿蔔等食物,飲用枸杞菊花茶等。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sickjournal / doctoroz
點此一鍵加入 每日健康 官方LINE粉絲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