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麵其實不是「垃圾食物」,吃了對身體健康沒影響?近年來,不少媒體和專家們紛紛出來為泡麵「伸冤」,打著「破解網路謠言」的旗號推翻「泡麵」會「致癌」的說法。究竟真相如何呢?
泡麵裡的調味料、抗氧化劑不會致癌?
《蘋果日報》、《東森新聞雲》皆引用了《食力》所整理的資料,指出泡麵調味料中的味精要到100度C才會溶出致癌物質焦麩胺酸,在一般的烹調狀況下不會有致癌問題。
至於泡麵中備受爭議的抗氧化劑「BHT」也屬於合法的抗氧化劑,在口香糖、乳酪、穀麥片類食物中也可添加,且衛福部有訂定相關標準,危害人體的機率微乎其微。
泡麵裡真正致癌的,不是防腐劑?!
不過,《防癌101》引述林素貞營養師的說法指出,泡麵在油炸時添加防止食物酸化的BHT,可能會引起肝腫大、染色體異常、降低生殖能力,對肝臟的負擔極大。
已辭世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曾指出,BHT是一種抗氧化物,它雖然不具致癌性,但會增加其他致癌物的毒性,動物實驗中更發現BHT易導致腸胃炎、噁心、嘔吐、神經毒性。
一份曾經發表於國際期刊《營養學雜誌》的報告發現,19歲至64歲的韓國婦女由於食用大量的泡麵,長期處於代謝綜合症的高風險之中。主持該份研究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Hyun Shin指出,泡麵的高鈉含量、不健康的飽和脂肪,增加了血糖負荷及代謝綜合症的風險。
泡麵的碗裝、杯裝材質會溶出致癌物?
另一個《食力〉指出的「謠言」則是泡麵若用保麗龍材質承裝,會在75度C以上的熱水中溶出苯乙烯(PS),苯乙烯(PS)屬於二級致癌物(對人類具懷疑但未確定的致癌作用),但會立刻汽化到空氣中,殘留在食物或器皿的部份非常的少。
苯乙烯雖然並未被證明具有直接的致癌作用,但確實可能經由轉移從食物中進入人體之類。苯乙烯會造成神經系統的損害,《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指出,苯乙烯其及分解物會在血液、尿液中測出,目前沒有證據直接證明苯乙烯對人體的危害,但警告民眾若非必要,勿在家中使用影印機,也盡量不要在密閉空間中抽煙,避免家人或孩童暴露在高劑量的苯乙烯之中。
「專家」為泡麵闢謠被打臉,這樣吃泡麵易「胃癌」
無獨有偶的,北京去年多名食品專家共同為泡麵「闢謠」,在「方便食品安全與營養媒體溝通會」上澄清泡麵不是垃圾食品,企圖解讀長年來影響消費者的傳言,為泡麵的負面形象「消毒」,但隨即遭到網友們指出,這場說明會是因為泡麵銷售量不佳,廠商利用影響力找專家「推銷」。
事實上,光是去年台灣就曾出現兩則嗜吃泡麵而罹患大腸癌和胃癌的年輕案例,分別只有18歲和15歲。一名18歲的大一男孩每周吃三到四次的泡麵,直到他感到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確診已是胃癌末期,治療一年後不幸逝世。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家瑞接受採訪表室,胃癌年輕病患增加,與年輕族群愛吃泡菜、醃製食品有關,若將泡麵當作宵夜和主食,更易成為胃癌的高風險族群。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泡麵會「直接致癌」,但長期食用高鹽食品,卻是升高胃癌風險的普遍原因。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出自;China Real Tim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