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不清、行動不便,只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嗎?當心忽略失智症與肌少症的可能性!

| 日期:2018-12-10 | 責任編輯: SNQ推廣中心 | 分類: 腦科保健

年紀漸長,長輩的身體會慢慢出現變化,有些狀況是自然的衰退,但有些狀況卻是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的疾病。失智症與肌少症就是非常容易被忽視的疾病,許多人時常誤認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忽略了就醫。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失智照發中心主任蔡秉晃醫師表示,去年針對宜蘭地區的調查,只有42%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疾病;今年雖然提升到44%,但也代表依舊有一半上的民眾不認為失智症是疾病,既然不認為是疾病,遇到症狀時自然也就不會向醫療機構求診。

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醫師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患有肌少症的比例大約在10%~20%之間,但實際上有許多長者肌肉已出現衰減的狀況但沒有被認出來。黃駿豐醫師表示,「在介入治療前,最重要的一點是先把這族群找出來。」 

 

失智症照顧長達7~9年  建立照護網路是關鍵

台灣的失智症照護有什麼瓶頸?蔡秉晃醫師認為缺乏完整的網路是一大問題。在以往的照護觀念裡,失智症病人離開醫院後,就與醫院斷了關係,照護責任回到家屬身上;但失智症的照顧動輒長達7~9年,在後續的這段時間中,病患與家屬實際上非常需要幫助。

因此,陽大附醫開始進行「全程、全人、全家」的失智症照護服務。蔡秉晃醫師說明,全程亦即從病患入院一路至最終病患離世,中間的所有照護過程都會透過個案管理師來協助,因此,病患離院後要進入什麼樣的照護單位?據點與醫院之間該怎麼讓資料互通?在個管師的輔助下,都將有更全面的照顧。

在全人的面向上,由於失智症的病患往往還有其他共病性,像是糖尿病、心衰竭…..等,雖然病患前來求診是針對失智症,但在服務的過程中會顧及病患的不同狀況,以人為主體來進行照護,而不單只是在失智症上進行治療。

提供完整的服務網路,受惠的不單是病患,也包含病患的家屬,這就是全家的概念。蔡秉晃醫師表示,以往病患離院後,病患和家屬需要一間一間尋找合適的照護機構,為了同步讓照護機構認識病患的狀態,還需要跑到醫院去影印一大堆資料…… 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實際上需要照護的不單是病患,如何透過全面的照護網來減輕家屬的壓力,同樣是失智症照護的關鍵。 

 

藍牙追蹤患者足跡  將缺點轉換成優點

在失智症患者的照護過程中,往往需要擔心患者走失,因此陽明附醫也將藍牙運用在失智症的照護上。

蔡秉晃醫師說明,目前使用藍牙追蹤器TracMo在患者身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藍牙的耗電量小,可以18個月才換一次電池,市面上雖然有很多GPS、4G追蹤系統,但是耗電量大,每1~2天就需要更換一次電池。失智症患者本就在記憶上有所困難,又要患者記得每天充電,會導致很多實行上的困難。

第二個原因在於,由於藍牙追蹤器已經大量備用在皮包、鑰匙…等日常物件上,方便大家找尋,因此當今天失智症患者在鑰匙、包包或衣服上配戴藍牙追蹤器時,並不會有被人一眼認出是失智症患者的問題,顧及了失智症患者本身的生活尊嚴。

不過,蔡秉晃醫師也分享,藍牙的缺點在於訊號距離短,最多僅有100公尺,因此仰賴大量的手機作為基地台,或是目前陽大附醫正在佈建的藍牙收發站。不過訊號距離短也有它的優點在,在最近的一次路跑活動中,一位患者在經過自己家門時忘記自己正在參加活動、自行返家,而工作人員立即發現患者消失在訊號範圍中;由於藍牙的訊號範圍小,因此搜索範圍也非常小,很快速就找回患者了。

蔡秉晃醫師表示,宜蘭地區的一大特性在於,許多家屬並不是每天在宜蘭工作與生活,因此透過藍牙來幫助家屬掌握患者的行蹤,對於家屬而言是相當放心的。 

 

檢測精準但不普及  設計診所可用的設備是關鍵

隨著年齡持續增加,長者的行動也會開始出現變化:走路遲緩、握力下降、行動吃力、容易跌倒、體重減輕等等,一旦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切莫輕忽,除了是人體正常的老化現象外,也可能是「肌少症」的症狀。

肌少症除了患者身體機能會持續喪失,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外,更嚴重者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然而在台灣,由於對肌少症的觀念不足,往往導致這些症狀被輕忽。

一般在進行肌少症的檢測,可以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來進行,針對握力低、行走速度慢的長者,透過儀器來檢測肌肉量,可以判斷肌肉量是否正常,有無罹患肌少症的現象。

不過,黃駿豐醫師說明,在一般診所之中很難有雙能量X光吸收儀可以使用,而進行行走速度的檢測,也需要有6公尺的空間來做觀察,但一般診所通常卻只有4公尺的距離。由於這些限制,導致肌少症的診斷不容易在一般診所進行,也就不容易辨識出罹患肌少症的族群了。

因此,在本次醫療科技展中,陽明大學將展示Kinect感測器以及相關套件,便是解決肌少症判斷的一大幫手。以體感為基礎,系統能有效在4公尺以內的距離就辨識出病患的行走狀態,同時儀器也直接連結握力器及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行走速度、握力、肌肉量這三個指標。

針對儀器的運作,黃駿豐醫師也描述了診所中的使用情境,「當病患走入診間,要走向握力檢測的裝置時,行走過程的4公尺距離就已經被進行解析;而測量握力的同時也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來進行肌肉量的檢測,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在電腦上呈現出是否可能罹患肌少症。」 

 

介入肌少症  營養與運動都不可少

透過陽大附醫所設計的儀器,在一般的診所內也可以診斷出肌少症,而一旦完成診斷後,醫師便可以進行介入。黃駿豐醫師表示,營養與運動是其中的兩個關鍵,針對營養的補充,黃駿豐醫師說明,陽大附醫與友華生技已合作開發針對老人肌少症的營養補充品,來減少因為老化所造成的肌肉流失與肌少症。

除了營養的有效補充外,運動更是面對肌少症不可少的部份。黃駿豐醫師說明,阻抗運動不同於有氧運動,是針對特定肌肉施加重量、強化肌力,包含舉啞鈴、深蹲…等等,已證實對於肌少症能帶來改善。 

 

預先掌握疾病才能及早介入  醫療科技展展示不同領域新發明

失智症與肌少症的介入,仰賴及早對於患者症狀的辨識,以及各種觀念的普及。隨著醫療科技的持續發展,各式各樣的疾症也都有了新的辨識方式,來協助患者發現身體的隱憂。 

 

 (以上內容係與"風傳媒"合作並轉載)

 

SNQ與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2018年以前有4項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列舉如下--

 

(可點此查詢項目內容)

 

Image Credit / Via  VIA

2018年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以 "iPAD CARE(蘭陽地區阻塞性周邊動脈疾病整合型照護計畫)通過SNQ醫療院所類特色醫療組的認證。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