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醫師教你觀察「好便便」:這種形狀、顏色、密度的腸道最健康,壞菌寡不敵眾|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7-11-07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流行病學

(膳食纖維的權威,兵庫縣立大學名譽教授辻啓介說過:「優質的糞便會浮在水面上。」)

bunchbundle / Via  shutterstock

腸道沒「壞菌」,就不能抵抗傳染病

腸道菌叢中並非只有負責消化吸收食物的細胞,也有神經細胞。除了大腦外,人體大約半數的神經細胞存在於腸道中。從免疫系統的觀點來看,全身大約七十%的淋巴球集中在腸道內,不僅如此,人體七十%的抗體也是在腸道內製造。

成人體內約有一~二公斤的腸內細菌,種類大致上可劃分為比菲德氏菌等「益菌」、大腸桿菌等「壞菌」,以及見風轉舵的牆頭草「伺機性感染菌」。

益菌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免疫力、改善便秘情況,並維持身體健康,因此,我們必須隨時保持腸道益菌處於多數的情況。

但是,也不能就此斷言腸內壞菌一無是處。能夠存在於腸道內的壞菌,都得通過一種名為「危機檢測」的細胞監視,判定它能與其他腸道細菌共生。

例如一般認為是壞菌的大腸桿菌,它能在病原性O-157:H7型大腸桿菌侵入人體時,發揮驅逐這些病菌的功效。

此外,也只有大腸桿菌才能分解蔬菜的纖維素,並將其製造成維生素。


◎從「糞便形狀」看出好菌數量

腸道裡存在著腸內益菌、腸內壞菌及伺機性感染菌等三類細菌,重點是,必須保持「益菌多、壞菌少、伺機性感染菌剛剛好」的比例。

想了解腸內細菌存在的比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糞便的形狀。

腸道內的細菌比例平衡時,糞便會呈現鬆軟的狀態而且不太有臭味

顏色介於土黃色到咖啡色之間,大約二~三根香蕉的份量。一旦腸內壞菌較占優勢,糞便就會變得又硬又臭,顏色較黑,份量也比較少

維持腸內細菌良好比例的關鍵在於食物,其次為精神壓力與生活習慣。如果你每天都吃便利商店的便當或速食,因為缺乏膳食纖維,糞便就會變得硬梆梆。

為了製造出優質糞便,必須充分攝取能成為乳酸菌食糧的膳食纖維,並適度紓解精神壓力,過著規律的生活。如此一來,就能打造健康腸道,增加排便量。


◎健康的糞便會「浮在水面上」

現代人排便量大幅減少,是飲食習慣受歐美影響、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降低所造成。過去日本人每人每天的排便量約三五○公克,如今卻減少到低於一五○公克。

糞便不單只是食物被消化後的殘渣,其中半數是腸內細菌(包括活的細菌和死的細菌),因此只要調查排便量,就可以推算出人體腸內細菌的數量。

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會使糞便的體積增加,而水溶性膳食纖維則使腸內細菌增生並正常活動。

膳食纖維的權威,兵庫縣立大學名譽教授辻啓介說過:「優質的糞便會浮在水面上。」這是由於「攝取的膳食纖維越多,糞便中的氣體也越多,因此會浮在水面上,過了幾分鐘後,糞便會在水面留下氣泡,然後沉入水裡。」 請大家充分攝取膳食纖維,把排出理想糞便作為目標!

 

《延伸閱讀》

「便祕」、「痔瘡」、「大腸癌」怎麼分?這四種「大便形狀」是腫瘤警訊

出現這六種「大便形狀」,表示「腸道」正在土崩瓦解

 

采實文化 / Via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linkstechnology/products/0010681222?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11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一看就懂的活力腸道飲食法【超圖解】:預防大腸癌、失智、過敏的「菌叢健康法」!

以上內容為采實文化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bunchbundle / shutterstock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