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混合治療」  可望讓標靶藥物更給力/洪素卿

| 日期:2019-08-26 | 責任編輯: 郭家和 | 分類: 專題報導

Chlorophylle Photography/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image-photo/doctor-examining-chest-xray-film-patient-1433391341

每日健康/洪素卿

 

晚期肺癌標靶治療  現有治療存活仍受限

台灣一年新增逾一萬三千名肺癌患者,其中超過六成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四分之一的肺癌病人第一個治療就是標靶治療。研究顯示,將現有標靶藥物合併用於治療肺癌患者,可望延緩晚期肺癌使用標靶治療後疾病惡化的時間。

肺腺癌是常見肺癌類型的一種,在台灣,在肺腺癌患者大約45-50%可以找到EGFR突變,台灣女性肺腺癌患者甚至可能高達60%至65%的肺癌細胞具有EGFR突變。這類患者若發現罹癌時已經是晚期,目前健保已核准於第一線使用第一代、第二代TKI標靶藥物治療。

不過,相關統計顯示,這些患者在用藥一年左右,就可能因為腫瘤產生抗藥性等因素,疾病再度惡化,需要進一步改用其他藥物治療。

近年研究則發現,以抗血管新生藥物合併現有第一代TKI標靶藥物的混合治療,可望延緩患者在使用第一代TKI標靶時疾病惡化時間。

 

癌症治療新策略 混合現有藥物提升療效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指出,過往曾經嘗試過的混合治療大致有三種,有搭配化學治療的,也有合併抗血管新生藥物,或是加上免疫治療。其中,標靶藥物加上抗血管新生藥物應是迄今最成功的混合治療策略!

臨床試驗顯示,抗血管新生藥物與第一代TKI合併使用,可將疾病無惡化存活提高到16至20個月以上。臨床實務上,醫師應用也相當多,是相當普遍的治療策略。

 

改變腫瘤微環境   讓藥物長驅直入癌細胞

為什麼標靶藥物加上抗血管新生藥物可以提升藥物療效?蔡俊明解釋,其理論原理主要是抗血管新生藥物可透過「改造腫瘤周邊環境,讓標靶藥物更容易進入腫瘤細胞裡面發揮效果。

 

合併抗血管新生藥物 有助對抗腫瘤原發抗藥性

另外,從過去第一、二代藥物的存活曲線觀察也可發現,抗血管新生藥物與TKI標靶治療合併很重要的部分是在於對付「原發抗藥性」!這種抗藥性不是因為標靶用久了之後、所產生的抗藥性;而是一開始用標靶藥物的當下,藥物對腫瘤治療效果就不夠好,導致患者存活不佳的這種狀況。

以此推斷,對於腫瘤比較大、治療反應沒那麼好、疾病生長快速的患者來說,可能合併治療的效果也會比較好。

「除此之外,副作用管理也很重要」。蔡俊明認為,合併治療的副作用也必須是在醫師可以良好掌握之下,例如,以目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與標靶合併使用,雖然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包括高血壓、蛋白尿、皮疹,或是流鼻血等,但幸好多數仍在醫師可分辨、可控制之中。

 

對抗肺癌腦轉移 疾病管理是關鍵

抗血管新生藥物不僅有助腦部血管改造,本身對腦腫瘤引起的腦水腫也有很好的效果。國內研究更顯示合併抗血管新生藥物與TKI標靶藥物治療,對腦轉移患者可大幅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合併治療對腦轉移患者是否會是最佳治療策略?

蔡俊明指出,「肺癌的治療是一種『管理』,特別是腦轉移的病人!」若以電腦斷層作為檢驗工具、晚期肺癌患者約有25%會發現合併腦轉移;如果以磁振造影(MRI)追蹤則會發現約有35-40%合併有腦轉移。而且,治療越久、腦轉移機率越高。

也因此,如果治療期間針對患者做MRI,則可能早在腦轉移還很小就可以發現。此時便可審視用藥、看可以如何介入?例如,是否加上抗血管新生藥物?或是,腦轉移更大時,可做伽碼刀?或是更大,則進行全腦照射?甚或更換藥物……等等。「若是等到腦轉移出現臨床症狀才治療」,當然就來不及。

針對這類沒有規則進行腦部磁振造影,又怕疾病不能好好控制的病患,一開始就合併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或許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策略。

 

做好疾病管理、選對治療策略,晚期肺癌不絕望

蔡俊明以自己的患者為例,該名肺腺癌患者,從發現罹癌後,面對疾病變化、一路過關斬將,除了服用標靶藥物,期間歷經兩度腦部開刀、兩次肺部開刀,迄今存活已十八年。像這個患者,不論是肺部還是腦部,當每個地方一有新的腫瘤冒出來,醫師就會曉得,進而掌控,並在適當時間,選擇適當方式介入治療,病人也有機會可以活很久。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