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從10歲以來就辛苦的與腹瀉搏鬥
每日健康/綜合編譯 林宏軒
郭先生從10 歲開始,經常「裡急後重」,上廁所變得很頻繁,但是卻拉的不多。可是拉完後不久,又出現想大號的感覺,這樣反覆下來對學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不僅無法專心上課,下課後只能直奔廁所,嚴重腹痛讓他病假請滿滿,更辛苦的是因為長期發炎與腹瀉,後來肛門產生廔管,必須要墊紗布才能出門。
長期的腹瀉也讓郭先生體重始終只有30公斤左右徘徊,身材瘦小的他只能成為同學取笑與霸凌的對象。這些克隆氏症的患者背後都有勇敢奮鬥的故事,長期腹痛與跑廁所,小腸一寸寸發炎潰爛,最後糞便甚至隨著尿液或皮膚的廔管跑出體外,讓患者非常尷尬,嚴重傷害自信。
克隆氏症的特徵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指一群特殊的腸道疾病,雖然在西方人較為普遍,但其實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台灣也有一定的患者人數,並不可以輕忽。依照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案,郭先生為克隆氏症目前為全台的第九例。
這類腸道型發炎症狀對腸道造成很大的刺激。更嚴重的狀況下可能會出現導致所謂的「驚!急拉」,糞便和氣體會難以控制,會不自主排出肛門外,造成排便功能紊亂。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的機轉是什麼
發炎性腸道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原因是因為此類疾病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原本應是遇到細菌、病毒才啟動的免疫反應,現在卻是「無差別攻擊」,腸道不斷遭受攻擊而長期發炎與潰瘍,進而出現頻繁腹痛、腹瀉、甚至合併血便等症狀。若未適當治療,不僅容易服影響社交和生活,更嚴重可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沒有仔細辨別,很容易忽略而未積極治療。
發炎性腸道患者竟是因為環境太乾淨
許多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很可能是因為環境太乾淨,腸道缺乏微生物系統,因而缺乏與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導致免疫系統共及自己的腸道。吳登強醫師表示,國人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認知人然相當缺乏,反覆腹瀉超過三周還認為是小毛病,只到附近的診所就診,引此延誤就醫。
吳登強副院長也表示以往柔腸寸斷的腸道組織壞死,常常只有切除一途。之前就有病患因為藥物治療不佳,原本兩層樓高將近6-7公尺長的腸道,確後切到只剩60公分,大約兩把尺的長度,使得營養吸收不良。
目前第四代腸道的生物製劑出來之後,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一線曙光,讓他們不需要只要一遇到第一線抗發炎藥物無效的情況下,就需要進行腸道的切除,2017年10月也開始獲得健保的給付,對於克隆氏症患者的黏膜癒合程度甚至可以達到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