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20至44歲年輕族群的癌症死亡人數,從2013年的2,452人減至2017年的2,106人,下降約14%。但在十大癌症死因中,僅女性乳癌的死亡人數上升,從206人增至224人、上升約8.7%,其餘九項呈現持平或下降。
整體死亡率 5年下降14%
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不諱言,確實發現40歲以下乳癌患者的治療存活狀況相對不理想。不過,他認為應進一步檢視死亡率,會比死亡數更客觀。
曾令民指出,年輕族群乳癌惡性度與其他年齡層並無顯著差異,治療成效較不理想,可能是年輕女性乳房組織較密實、較難摸到硬塊,且政府補助篩檢限45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家族史女性,造成年輕女性發現不易,確診期別較晚。加上在療程中,可能對於荷爾蒙變化耐受性較差或有生育等考量,影響服藥順從性,導致治療不完整。
乳癌拒絕化療 纏鬥4年不治
原本從事科技業的孫小姐,42歲發現乳癌,腫瘤大小約0.5公分,接受全乳房切除手術與放射線治療後,卻拒絕化療。兩年半後癌症復發,轉移至膽管,纏鬥四年多仍不治,離世前告訴家人:「我就是不乖,拒絕會痛的治療,才變成這個樣子。」
子宮內膜、卵巢癌罹患率微增
乳癌之外,年輕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近年都有些微成長趨勢。北醫附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說,就臨床上來看,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兩種癌症的罹患年齡層確有下降、人數也增多。他提醒,這兩種癌症起因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年輕女性應多注意。
至於年輕族群其他九大癌症死因,2017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與2013年一樣掛零、「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略增一人算持平,其餘「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口腔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下降約5.6%至31.3%。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認為,年輕族群罹癌後因體力、營養補充吸收較佳,對治療耐受性較高,加上醫療科技進步,手術不一定要開大刀,以及抗癌新藥選擇多,都有助於提高療效,提高存活率。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記者林惠琴、吳亮儀/專題報導
延伸資訊: 以下為獲得SNQ標章之腫瘤相關醫護服務項目 (此處僅列舉部分)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 台南市 )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 ( 新北市 )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 ( 新北市 )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 嘉義市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 ( 台北市 )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台南市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 台北市 )
或於臉書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