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會引發發炎、心臟疾病?學者教你如何「重塑大腦」加以管控|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8-05-25 | 責任編輯: 林宏軒 | 分類: 腦科保健

Syda Productions / shutterstock

Syda Productions /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

每日健康/ 約翰.B.雅頓(心理學家,,目前是行為健康學院學術辦公室主任。)

大腦是葡萄糖的消耗大戶,因為葡萄糖是為大腦提供能量的「燃料」。儘管大腦只占人體重量的三%,卻消耗了人體可獲得營養的二○%。然而,大腦無法儲存營養,所以它必須「現取現用」。大腦具有驚人的適應能力,會節約使用能量。因此,在壓力過大時,它不會對環境的細微差別進行分析,而是只關注迫近的壓力環境。當你感到有壓力時,不會去思考生活的意義而對這一壓力置之不理。相反的,你會全力以赴,努力弄清楚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然而,有時這種從大腦的深度思維部位到自動和反射部位的轉移,可能導致你來不及細想就衝動行事。

 

當你被焦慮壓垮時,就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在一種極端的情況下,比如你的恐慌症發作時,你可能會立刻奔向急診室,要求醫師治療你的心臟,但其實你並沒有心臟病,只是你自己這麼認為而已。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

壓力在生活中真實存在,你無法也不應該避免它。確切地說,你應該管理壓力並讓它為你的目標服務。如果你試圖逃避所有的壓力,那麼當你遭遇一次溫和的壓力,或者只是有這種可能時,你將感受到極大的壓力。某些壓力或焦慮,確實是有效的激勵因素。沒有一點小焦慮,你就不會準時展開工作、有效地完成工作,或者在速限範圍內開車。

 

正如珍所發現的那樣,溫和的壓力是有用的,並且可以被調控。為了記住重要的事件或情境,大腦需要一點壓力,你的任務是學習如何調控壓力。輕微的壓力有利於對記憶編碼,沒有壓力則意謂著沒有活力,或者你已經厭倦,變得漫不經心了,你將忘記現在經歷的事情。然而,太多的壓力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對學習沒有好處。

 

適度利用焦慮,可以重塑神經

透過利用適度的焦慮,珍重新連結了大腦。她有過太多的焦慮和讓人不堪承受的過往,因此盡其所能地避免在眾人面前演講。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逃避行為只會讓她的焦慮更強烈。

 

神經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適度的焦慮有益於神經可塑性。就這一點而言,過度焦慮或不焦慮都不好。因此,與其在焦慮面前退縮,還不如面對它並利用它。思考一下這個關於滑雪的比喻:站在滑雪板上向後傾斜,將增加摔倒的機會,但如果你稍微向前傾斜,即使是從一個很陡峭的坡向下滑行,你也可以好好地控制滑雪板。

 

你可以這樣想,若是對考前複習感到厭倦、過於自信或想偷懶,你就得做好不及格的心理準備吧。但如果對考試感到驚慌失措,也會讓你表現很差。在過度焦慮和不焦慮之間保持平衡,對於學習和記憶是最好的選擇。這種平衡關係呈「倒U形」曲線,學術上稱為「耶基斯—多德森曲線」(Yerkes-Dodson curve)。倒U形意謂著,適度的刺激(如壓力和焦慮等),可以讓大腦保持警覺,產生適當的神經化學反應,這樣大腦就能茁壯成長,並促進神經可塑性和神經元新生。

 

應對壓力的有效方式,是盡量溫和地處理事情。當壓力達到適當的程度時,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和去甲腎上腺素,就會與細胞受體結合,從而刺激興奮性神經遞質「麩胺酸」。當海馬迴中麩胺酸的活性適度增強時,資訊流就會相對增加,存在於突觸中的相關動力也會增強。對於神經可塑性來說,突觸具有關鍵作用。一則資訊在同一條線路上被傳遞愈多次,相同的信號就愈容易被啟動,所需要的麩胺酸也愈少,這將使細胞同時啟動並連結在一起。

 

重點是,你不應該試圖遠離壓力和焦慮,而是要學習管理它們。如此一來,大腦將獲得健康和活力,並增加神經可塑性。

 

本文摘自本事出版社大腦升級2.0,鍛鍊更強大的自己:重新連結,你可以更聰明更健康更積極更成長

作者:約翰.B.雅頓 

以上內容為《本事出版社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事出版社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2400?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805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