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臉多汗還是手多汗?一秒看懂身體流汗密碼,這種汗是心脾虛損不能再拖|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7-08-01 | 責任編輯: 郭家和 | 分類: 流行病學

(流汗是調整生理機能的重要管道,但中醫卻指出不同部位流汗可能隱藏不同病根)

Rocketclips, Inc/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fitness-asian-athlete-woman-sweating-looking-322003874?src=E3x2zGaqb4dPK0Ku9XXBeg-8-82

人體是一部非常精微奧妙的生物體系,其內部的各種系統運作,幫助調節機體能夠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流汗。在中醫角度看來,流汗不但是調節體溫、排出多餘廢物的自然反應,同時也可能是身體健康的反映標誌,甚至可以透過發汗的狀況,來觀察潛在的病根。

 

 

根據微信公眾號《生命時報》引術瀋陽中醫院腎科主任蔣宏的說法,包括糖尿病、甲亢、高血壓、心臟衰竭、腫瘤、結核病等等,都可能會造成患者異常出汗,「多汗」其實也是臨床上重要的識別症狀。蔣醫師指出,中醫會根據出汗的時間、部位、氣位來判斷身體內在健康狀況,大略可分為下列三項:

 

 

一、出汗時間

 

(1)白天出汗:不即使不運動也會出汗的人,通常身體虛弱、食慾差、易感冒,這是氣虛之症,可多吃山藥、豆漿、牛羊肉來緩解氣虛,並進行舒緩的運動,例如太極拳、八段錦來增強體質。

 

 

(2)晚上出汗:睡時出汗醒後汗止,就是所謂的「盜汗」,多會有掌心腳心發熱、口咽乾燥、口腔潰瘍(嘴破),這是陰虛之症,宜多吃百合、水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蔥薑蒜等辛香料,。

 

 

二、出汗部位

(1)頭汗:經常頭部流汗,且有四肢無力、胃脹不適、身體發熱等現象,是脾胃溼熱的象徵,要注意清淡飲食。另外,老人或產後婦女也可能出現頭汗過多,多為氣虛之症。

 

 

(2)掌心、腳底:這兩處多汗多為陰虛之症,如果大便不通,則是腸躁便祕引起的熱症。另外也可能有口乾、牙齦腫痛,宜多吃可清胃熱的中藥或食材。

 

 

(3)心窩、胸口:這兩部位出汗,通常伴有精神不振、睡眠品質低落、多夢等現象,大多因為白天用腦握度,心脾虛損所致,宜適量運動來緩解壓力。

 

 

三、出汗氣味

 

正常的汗水不會有特別的腥臭味,如果發現汗味過於腥臭,則是熱症的表現,應該注意多吃清淡食物,或飲用菊花、茵陳水。

 

 

另外,如果在悶熱環境中大量出汗、口渴、頭昏、胸悶、噁心、心慌、四肢無力、耳鳴、體溫升高,都是中暑前兆,除了補充水分外,在身體可接受的範圍內適度刮痧,也是舒緩症狀的方法。

 

 

參考資料:微信公眾號─生命時報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