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點名8種人易有「經前症候群」 謹記6穴道4飲食一舉殲滅姨媽痛

| 日期:2018-11-09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體質改善

(月經前開始覺得心神不寧、情緒波動大、有時憂鬱或暴躁易怒、心悸、失眠、口腔潰爛、月經常延後、經量時多時少。)

Orawan Pattarawimonchai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黃紫瀠(醫林中醫診所副院長)

 

經前症候群(PMS

相信有為數不少的女性,在生理期來臨之前,會被一些不舒服的小症狀所困擾,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情緒及人際關係,這些症狀統稱為經前症候群。約經前一周會開始出現症狀,直到月經來潮後才慢慢緩解。

這個疾病常見於以下族群:

1.生育年齡的女性(25~35)

2.經期不規則

3.身心壓力較大

4.曾經流產,或有產後憂鬱症

5.母親或姊妹也有經前症候

6.服用避孕藥物或荷爾蒙製劑

7.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

8.體重變化過大

經前症候的病因不明,更多達150種以上的症狀,如果連續三次經期都出現一些症狀,就可以確診。

常見的症狀如下

精神方面

時常有無力感,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緊張,焦慮、憂鬱、煩躁易怒,失眠。

生理方面

常見經前乳房脹痛或刺痛感,身體水腫,經前體重增加1~3公斤,頭痛頭暈、倦怠、全身痠痛,食量增多或減少,喜歡吃甜食或重口味辛辣油膩食物,腹部脹氣、想吐、腹瀉,下腹部隱痛或抽痛,臉部或身上長青春痘、蕁麻疹。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引發經前症候群因素有幾種:

1.黃體素不足

黃體素不夠的時候,身體會出現經期不規律,出血量過大、情緒憂鬱、無力倦怠感、體重增加、水腫、皮膚狀況不佳等症狀

2.腦中特定神經傳導物質調控失衡

血清素(5-HT)是一種可以穩定情緒的重要神經傳遞物質,同時也調控睡眠-覺醒週期、體溫、食慾、壓力反應、動作調控、疼痛與免疫等功能,如果分泌不足,會容易引發憂鬱情況。

3.抗利尿激素及腎上腺素濃度過高

這兩種激素過高時,會讓身體產生水鈉滯留的情形,導致身體多處水腫,四肢沉重無力感;腎上腺素過度分泌時,易導致暴怒或憂鬱。

4.精神壓力過大

身處在高壓的情境之下,造成自律神經系統紊亂,內分泌、血液循環、免疫力都會下降,再加上經前黃體素與雌激素濃度變化,而使經前症候加重。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多半與「肝鬱」有關,古籍中記載的經行前後諸症:經前煩燥、經前發熱、經前乳房脹痛、經前腹瀉等症狀和經前症候群有許多相似之處。

中醫將其分為下列幾種證型

1.肝鬱氣滯型

經前一周開始出現乳房脹痛或是刺痛感、頭痛、胸悶、小腹悶脹痛、情緒上波動也較大,可能有焦慮憂鬱,或是暴躁易怒的情況出現,經期較不規律,伴隨較嚴重的痛經現象,血塊多、經量時多時少。

2.肝腎陰虛型

月經前開始覺得頭暈頭痛、身體發熱、有些人也有乳房脹痛情形、心煩容易生氣、睡眠品質較差,口乾、腰痠、關節痠痛、排便不暢、月經提前來、經量少、經期較長。

3.脾腎兩虛型

月經前臉部和眼周以及四周容易水腫、胸悶、全身倦怠無力、食慾差、腹部脹悶感、腹瀉、經期延後、經血少顏色淡紅質稀。

4.心腎不交型

月經前開始覺得心神不寧、情緒波動大、有時憂鬱或暴躁易怒、心悸、失眠、口腔潰爛、月經常延後、經量時多時少。

5.氣血兩虛型

月經前開始頭暈、嚴重時會頭痛、發熱、皮膚癢疹或搔癢、心悸、失眠、經量少顏色淡紅質稀。

針灸治療

穴位:

太陽、風池、合谷、內關、三陰交、太衝

日常保健

1.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

2.培養運動的習慣

3.飲食清淡、避免重口味、生冷、油炸。可以多吃些黑豆、桑葚、黑芝麻、核桃等時物。

4.不要飲用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可改喝玫瑰花茶、金桔茶、洋甘菊茶。

 

封面圖片來源

Orawan Pattarawimonchai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月經前夕別亂吃!【九樣好物】改善乳脹、下腹痛,杜絕經前症候群女性必看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