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腫瘤也要護心!」由於使用化療藥物治療癌症可能造成心臟功能受損的副作用,奇美醫學中心於4年前率先全台引進歐美的「腫瘤心臟保護計畫」,已累積200名乳癌與淋巴癌病人,成效包括高血壓發生率下降5成,中風、心肌梗塞和死亡率等皆為0,並發表於國內外論文期刊。這項「台灣經驗」可能成為亞洲地區首見的醫療特色,院方並將5月5日訂為「腫瘤護心日」,盼喚起癌症病人對心臟保健的重視。
奇美在103年成立心臟腫瘤團隊,追蹤服用俗稱「小紅莓」(Doxorubicin)的艾黴素化療的病人,發現有1成至3成會出現心臟受損情形,若能早期診斷這些因癌症治療而產生的心臟毒性,並瞭解其間的致病機轉,就有機會即時提供治療,大幅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指出,可能造成心臟毒性的化療藥物(包括標靶藥物)有「傳統小紅莓」(Anthracyclines;最常見如阿黴素 Doxorubicin)、紫杉醇類藥物、五氟尿嘧啶(5-FU)、順鉑(Cisplatin)、癌得星(Endoxan),以及標靶藥物如泰嘉錠(Lapatinib)、基利克(Imatinib)、蕾莎瓦(Sorafenib)、紓癌特(Sunitinib),還有單株抗體如賀癌平(Trastuzumab)及癌思停(Bevacizumab);放射線治療亦有併發心臟毒性的風險,尤其是接受較高劑量的病人,每增一單位即多百分之七的風險,且此風險可能持續數十年。
張瑋婷說,惡性腫瘤病人接受化療時,通常關注藥物療效和腫瘤反應,以及藥物是否造成立即性的副作用,如發燒、嘔吐或血球變化等,但是對於心臟的不良反應卻長期被忽略,然而這類併發症是嚴重且具致命性的,不可輕忽。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任陳志成表示,腫瘤心臟學(Cardio-Oncology)在歐美興起已逾10年,現正受到世界普遍重視,但亞洲地區的相關研究卻很罕見,目前國內只有奇美和高醫兩名年輕醫師在做,這不像心導管及支架等技術是心臟科主流,很少年輕醫師願意投入,但「醫療有應該做的事」,腫瘤護心計畫有助周延癌症患者的治療與生活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五月五日腫瘤護心日活動後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右)及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張瑋婷(左)及成功案例李小姐共同合影
奇美的這項服務可讓醫師放心進行較為適合的治療,病人也能隨時瞭解自己的心臟情況,並透過電訪追蹤,達到良好的衛教效果;而這項計畫所累積的珍貴資料,也提供轉譯醫學研究的契機,並藉由分離血清中的生物標記,還有心臟檢測的進階亮點追蹤超音波分析,建立偵測病人生物標記的方法,以期能早期鑑別可能發生心臟毒性者。
撰文:SNQ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