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成塑膠濃湯! 「塑膠垃圾」滲入食物鏈人體腸壁、循環系統大浩劫

| 日期:2018-03-30 | 責任編輯: 林暐鈞 | 分類: 流行病學

台灣公共電視 / V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E0YEQOvlQ&feature=youtu.be

【台北訊】世界經濟論壇指出,每年至少80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中,相當於1分鐘有一台垃圾車往海裡倒;而全球五大塑膠垃圾聚積區中,兩個就在太平洋,《公視主題之夜》節目將於本週五(3/30)晚間十時,播出紀錄片《海洋的塑膠秘密》(Oceans: The Mystery of the Missing Plastic),省思這些飄流在海洋的塑膠垃圾到底去了哪裡?是否有妥善的處理之道。映後,該節目邀請台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程一駿、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和主持人蔡詩萍進行深度對談。

塑膠似乎被視為現代生活中的「完美」材質,輕量、防水、耐用、成本低廉的客製化產品,無可取代。然而一旦要丟棄,便成了陰魂不散的燙手山芋。從個人角度來說,輕薄柔軟的塑膠丟起來似乎沒有痛感,只是無關緊要的存在。但若從製造面仔細審視塑膠生產的驚人規模,1950年的產量是150萬噸,如今它每年的產量接近3億噸。

1964年以來,塑膠生產量已增加20倍,預計未來20年將再度倍增。每年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儘管科學家們找得到的海上塑膠垃圾的數量已經龐大得嚇人,卻只佔流入海洋廢棄物一年推算總量的1%

流入海中的塑膠垃圾,在洋流所形成的環流漩渦中央連綿成片。全球有五大聚積區,兩個位於太平洋,兩個在大西洋,一個在印度洋,通稱為「塑膠大陸」。

這些塑膠垃圾隨著時間、日照等因素,不斷崩解分化為微小碎片,在海洋表面的微塑膠碎片數量,可能高達500億,肉眼幾不可見,因為絕大多數碎片不到0.5公分;然而,它們卻無所不在,從北極到南極,途經熱帶海域——就像是自然界經年累月所熬煮出來的「塑膠濃湯」。

2015年科學家舉出560個物種,牠們要不是吃下塑膠,就是被困在塑膠裡,這個數字在20年間增加了一倍。絕大多數的生物似乎都受到影響,從獵物到獵食者,從巨大的鯨魚到微小的浮游生物——塑膠垃圾已經滲入食物鏈中,連食物鏈的最底層都難逃一劫。

海洋生態系統哺育的魚類和海洋物種提供了動物蛋白質來源的16%,人作為食物鏈的頂層,勢必也將品嚐到這碗塑膠濃湯的滋味。研究指出,一名淡菜饕客每年可吃下高達一萬一千枚微塑膠。除了可能引致的毒物效應之外,微塑膠還可能穿過腸壁,遷移到血液或淋巴等循環系統。此外,微塑膠上的「塑膠生物圈」,也可能成為物種乃至病菌傳播的新載體與新路徑……。

科學家正在致力於微生物是否有可能具有分解塑膠或烴類的可能,但是問題是,分解的非常緩慢,根本無法分解這麼龐大數量的海洋塑膠。或許從海岸、河流、垃圾掩埋場、垃圾場以圍堵的方式,防止塑膠流入海洋是方案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們要省思如何更聰明的使用塑膠。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紀錄片《海洋的塑膠秘密》宣傳短片連結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

封面圖片來自:台灣公共電視

          推薦的不容錯過!